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优化结构 融入创意 传统丝绸还有大发展
优化结构 融入创意 传统丝绸还有大发展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2-02-03 | 阅读次数:1054次
丝绸产业是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然而,“国粹”丝绸目前却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中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生丝和坯绸的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为世界茧丝绸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原料出口大国却并非丝绸制品生产强国。入世十年来,丝绸产业虽稳步增长但却发展迟缓。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年,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额为18.57亿美元,而2011年前8个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3.90亿美元,十年来增长仅为28.7%。
如今的中国丝绸已经不再头绕光环了。值得一说的,可能也只剩生丝和真丝绸缎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和70%,但丝绸制品则远远落后于后起之秀的意大利、日本等国产品。和其他产业一样,要想做强做大就不能只做“加工厂”,高质量、拿得出的成品或许才是国内丝绸企业的主攻方向。那么在国际市场竞争背景下,传统产业丝绸如何破茧成蝶?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
近些年来,我国东部传统桑蚕产区蚕茧产量的大幅下降,影响了丝绸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提出了“东桑西移”的项目。“十一五”时期,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扶持茧丝绸行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达3.46亿元,项目数量累计达353个。其中,“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支持产业梯度转移,扶持资金26140万元,数量178个。2006~2009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政策支持建设了106个蚕桑基地,共计新增桑园面积158万亩,年均新增蚕茧产量约200万担。
“东桑西移”在全国初步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蚕业生产带、西南蚕桑生产带、北方生态蚕业带和中部蚕桑生产带。目前,这四大蚕桑生产带不仅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尤其是中西部桑园的迅速扩张,更是有效填补了因东部桑园面积减少而产生的缺口。这一举措也解决了丝绸企业的原料问题。有许多丝绸企业到中西部设厂,丝绸初级加工也逐步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促进了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中西部地区已从缫丝初加工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加工链条不断延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虽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要比东部低,但是运输成本的考量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素质方面本身存在不足,导致中西部地区对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并不是太大。
因此,2011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茧丝绸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加快推进区域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蚕茧供求总量保持基本平衡基础上,鼓励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先进设备发展缫丝、绢纺、织造、精炼、丝绸家纺等加工产业,形成优化的产业链;在中西部蚕桑生产集中地区,建立一批标准化桑园、丝绸工业园区和生态示范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人才、技术、管理、资本、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设高档丝绸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支持东部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融入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加速
同样是丝制品出口大国,以下的数据或许会让一些国内丝绸企业汗颜: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真丝商品出口32.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0.99%;2010年我国丝绸工业实现利润76.4亿元。而意大利2010年出口丝织原料及制成品数量约为460万千克,出口金额约为7.6亿欧元,约为中国真丝商品出口总额的2倍多,全年丝绸工业实现的利润率更是遥遥领先。这是为何?
品牌,这个不断被各个产业提到重要位置的词,对于丝绸产业同样重要。以爱马仕的90cm*90cm的丝巾为例,该类丝巾在北京燕莎专卖店售价2800元,而国内普通丝绸企业生产的印花方巾成品,一样的大小,一样的品质,只卖426元,价格相差超过600%。这就是品牌的张力。
国内丝绸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2008年奥运会上,“青花瓷”颁奖礼服让许多人知道了万事利,把汉字、茶、青花瓷、唐装等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植入丝绸制品中,让品牌和文化交相辉映,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万事利集团以自主设计为主导、深挖丝绸文化产品以及兼营国内外市场的经营策略,这给企业带来了增长的动力。2010年,在大部分企业均遭受到外贸的重创的情况下,万事利集团不仅未遭受影响,反而业绩呈现增长趋势。
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行业,可以给国内丝绸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导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带来的机遇,结合丝绸浓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丝绸文化产业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