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2011年四川南充市茧丝绸行业亮点频现
 

2011年四川南充市茧丝绸行业亮点频现

来源:南充市茧丝办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2-01-18   |  阅读次数:336次

一、全行业各项指标稳步增长。2011年,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3亿元、工业增加值61.2亿元、利润6.6亿元、入库税金1.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5%、28.4%、34%、26.1%。据海关统计,去年南充市1—11月丝纺服装商品出口19291万美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2%。其中丝绸及其制品出口3321万美元,增长27%; 棉纺织品出口7028万美元,增长15.3%;服装出口8942万美元,增长11.6%。

    二、原料基础进一步夯实。2011年全市共发蚕种56.42万张,同比增长2.58%;共收购鲜茧839.34万公斤,同比增长11.29%;全年平均正茧均价26.87元/公斤,综合均平均价26.06元/公斤,同比分别每公斤增加0.95元和0.98;蚕农茧款收入达2.187亿元,同比增长15.5%,蚕农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三、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有新突破。南充市已在全国20个省(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开设了150多个南充丝绸专卖店,部分丝绸企业已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印度等地设立了营销办事处,有20多家丝绸企业在互联网建立了网站,每年通过电子商务交易达5亿多元。目前,南充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四川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获得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认证2个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南充已成为POLO(颇罗)、G2000、U2等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在西部地区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大力推进,提升了南充丝绸的市场占有率。

    四、全行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国家及省驻南充市科研教学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相继研发了“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丝绸面料”、“真丝绸抗皱整理”、“真丝绸活性染料染色”等二十余项新技术,其中大部分已形成产业化生产。先后开发出的重磅双面素丝缎织物、高档真丝提花床上用品、真丝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面料、电子提花壁画、蜀绘丝绸饰品、桑椹酒、桑椹醋等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五、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南充市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去年全行业完成技改项目投资1.5亿元,新增无梭箭杆织机50台。去年6月在南充市举办的西部蚕桑丝绸成果洽谈会上,南充市10户丝绸企业与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对接项目36个,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21个,签约金额3250万元,签约项目计划投资2.37亿元。通过实施积极的项目推动战略,南充市丝纺服装产业发展迅猛,行业经济规模占全市经济比重得到明显提升。

    六、全省规划南充市为中国西部优质丝绸、家纺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全市产桑蚕丝2300吨,丝织品3800万米,服装350万件(套),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之一,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四川省第二。目前已被省商务厅确定为四川省“丝绸服装出口基地”。

    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南充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先后创建了国家干茧公证检验南充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南充研究中心、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功能研究室、国家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四川省蚕桑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中心。通过这些技术中心和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八、南充市在全国茧丝绸发展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去年10月,在商务部召开的“全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座谈会暨现场会”上,南充市茧丝绸工作经验材料在大会上作了书面交流,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的经验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九、规范市场秩序,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南充市先后引进南部嘉佳、西充绮香纱、仪陇苏隆、阆中隆泰等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去年182个蚕茧收购站点通过资格证复审,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体的蚕茧收购体系,确保蚕茧收购市场规范有序。

    十、弘扬丝绸文化,打造绸都品牌。在打造“中国绸都”的进程中,南充市以蚕桑丝绸为题,“谋”丝绸文化、丝绸旅游、丝绸经济互渗互融,近年来,南充市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和南充光彩大市场建立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打造了“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和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这些设施的建立不仅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宣传弘扬了南充丝绸文化,而且为外界加深认识了解南充丝绸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受到国家茧丝办、中国丝绸协会和全国丝绸业界的高度评价。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