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凉山州会东:古老蚕业演绎现代农业风采
 

四川凉山州会东:古老蚕业演绎现代农业风采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1-12-26   |  阅读次数:382次

 近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最南端——凉山州会东县。在美丽的金沙江畔,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正演绎出现代农业的精彩。会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蚕桑,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零星分散到集中成片,从粗放生产到统筹集约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被确定成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以后,该县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强力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助农增收成效显著。目前,全县53个乡(镇)中,有36个乡(镇)、159个村、693个社发展蚕桑生产,桑园面积达到11.25万亩,年综合总产值超过9亿元。

    多元化投入立体化种植鼓起蚕农“钱袋子”

    资金是基地建设的核心。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该县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农户自愿参与的方式,整合形成了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该县把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示范区桑水、桑路建设。今年,已投入生产扶持建设资金2660万元;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该县还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仅会东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对桑蚕产业的生产扶持投入就达4700万元。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为产业基地的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除了投入多元,会东县还坚持“科技兴蚕,走立体农业之路”,探索出了“6215”(即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三角形错位栽植)栽培模式。窄行以桑为主,采叶养蚕,宽行冬季套种马铃薯、胡豆,春夏套种大豆、花生、蔬菜,夏秋套种红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了蚕桑产业与其他产业互融共生,和谐发展。今年64岁的大崇乡小田村2社的罗广明卖茧子收入达116500元,加上套种马铃薯和其他蔬菜的收入,总收入近20万元。

    除了在种植模式上积极探索,该县还通过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桑树品种、统一蚕品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防病的“五个统一”,不断提升蚕茧养殖的品质,蚕桑产业向着统筹、集约、规范化发展。

    据介绍,今年会东县大崇万亩示范区内平均亩桑产茧4担,售茧收入6400元,套种马铃薯、蔬菜等收入5300元,亩桑园综合效益超过11700元,鼓起了蚕农的“钱袋子”。

    政策引领龙头带动桑蚕大县变产业强县

    作为传统的产茧大县,会东曾经一味追求“量”大。

    在被确定成为培育县后,该县聚全县之智,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专家共同探讨会东蚕桑健康发展之路,为产业发展理清了方向。该县确定了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把基地向优势区、适宜区集中,实现蚕桑发展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编制了《蚕桑生产技术规范》,统一、规范蚕桑生产全过程。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东县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保护价收购,按一年一定的原则,在年初出台保护价收购政策,并根据当季市场情况进行调节,给蚕农吃“定心丸”,保护蚕农利益。

    会东县茧丝绸公司也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坚持保护价收购不动摇、坚持不给蚕农打白条,有效地保护了蚕农发展积极性。大崇乡乡长张正维告诉记者,完善的扶持、补助、投入和保护价收购政策,坚定了蚕农对蚕桑产业的信心,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经返乡从事栽桑养蚕,大崇蚕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今年,该乡蚕茧综合产值达1.17亿元,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产茧第一乡”。

    大崇乡仅仅是一个缩影。目前,会东蚕桑已经成了辐射能力强、带动面宽、与其他产业和谐互融的优势产业。该县已经建成1个省级万亩示范区、7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乡、14个发展重点乡、32个专业村,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会东县提出了更大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该县力争新建标准化桑园3万亩,全县桑园达14万亩,年产茧20万担,综合总产值22亿元,古老的蚕业将演绎出更多精彩。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