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宜宾:打造天府蚕业重镇 再铸蚕业辉煌明天
 

四川宜宾:打造天府蚕业重镇 再铸蚕业辉煌明天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1-11-28   |  阅读次数:352次

四川宜宾珙县底洞镇是宜宾市重点规划的十万亩蚕业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环线和节点之一。一直以来,镇政府始终坚持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洛浦河村蚕桑生态走廊,陈泗、郭斯、大田优质烤烟基地,白合、景阳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打造3万亩现代蚕业经济观光走廊,倾力打造“天府蚕业重镇”,把蚕桑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狠抓科技兴蚕,全面推进万担茧镇工程。

    2011年虽受有气象史以来历史罕见的大干旱影响, 底洞镇仍然实现发种14610盒,产茧11308担,平均单产38.7公斤,蚕业综合产值1950万元,实现200万元以上的村2个(楠桥村、白景村),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芭蕉村),70万元以上的村2个(顶古村、德会村);50万元以上的社5个(楠桥1、2、5社,白合4社,芭蕉1社);10万元以上的社18个(楠桥村3、4、6社,白合村1、2、3社,景阳1、2、3社,德会4、7、8社,顶古3社,同义1、2社,半河1社,芭蕉3社,普新5社)。5万元以上的专业户25户,2万元以上的专业户510户。天府蚕业重镇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底洞镇楠桥村,已建成室外蚕棚200间、共育室12间,室外蚕棚普及率达90%,小蚕共育率达100%。已建成“一步成园”桑园2650亩,2011年上半年新栽350亩,已落实下半年栽桑450亩,全村桑园面积将达到3450亩。今年实现发种2015盒,产茧1527担,蚕茧收入232.5万元,蚕桑综合产值515万元,比去年净增226万元。楠桥1社已建成“一步成园”高产桑园500亩,建成室外蚕棚45间、共育室3间,其中工厂化共育室1间,室外蚕棚普及率达100%,小蚕共育率达100%。实现发种560盒,产茧467担,单产达41.7公斤,蚕茧收入74万元,蚕业综合产值130万元,比去年净增55万元。涌现了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蚕农,全社蚕桑2万元户27户,其中5万元户8户,这些科技大户,在蚕业发展上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中蚕农李跃永全年饲养蚕种29盒,单产达45.2公斤,产茧1310.8公斤,蚕茧收入37988元,共育收入16489元,养蚕收入54477元,蚕业综合产值8万元。

    为了进一步壮大蚕业产业,镇党委、政府大战红八月,再掀新高潮,做到“两个没有减弱”,尽管面对红八月旱情不减,发展蚕桑的势头不减,尽管面对行情不景气,支持投入依然没有减弱。全镇投入资金600万元,其中农民自筹110万元、政府补助90万元、智溢公司补助400万元,实现上半年新栽桑1800亩,下半年计划新栽桑3350亩,全年新栽桑5150亩,集中成片面积达3000亩,其中白景村630亩、楠桥村800亩、芭蕉村720亩、盐井村500亩、石洪村860亩,目前正在栽植过程中,万亩蚕业观光带初具雏形;新建室外蚕棚105间,共育室15间;投入资金50万元,打通了白合到楠桥、楠桥到芭蕉的蚕业产业公路4公里,为建设万亩蚕业产业经济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壮大蚕业产业,他们制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全镇建成“一步成园”桑园3万亩以上,产茧3万担以上,产值4000万元以上。建成以白合、景阳、楠桥、芭蕉、盐井为主的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倾力打造楠桥“省级蚕桑科技示范园”,建成投产桑园3000亩以上,实现发种3000盒以上,产茧2400担,蚕桑综合产值500万元以上,把楠桥建设成为“四川省蚕业产业第一村”。 建成2个500百万元蚕业专业村,9个蚕业产业村,再现蚕业亮点基地。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