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凤山光对光,开荒山野只为粮。凤凰落脚窝难做,成年后生心头慌。”这是凤山县大石山区过去的写照。
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惠及凤山,如何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大石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呢?
经过调研,凤山县决定在大石山区种植核桃。县里根据退耕还林政策,凡是种植核桃的农户,均可领到每亩230元的补助。林农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漫山遍野种下“希望树”,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10万余亩,位居广西第一。
核桃种植周期较长,经济效益产生较晚。凤山人探索出一种可以提高核桃园早期经济效益,实现“一片核桃地、赚取两样钱”的模式——核桃林下种桑养蚕。
这种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提高核桃园的早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冲刷,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园地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增强核桃树体抗逆性。
据统计,凤山县10万亩的核桃基地有9000亩林下种桑养蚕,年养蚕种1.8万多张,产鲜茧108吨,收入324万元。
有了丰富原料,如何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呢?
凤山县引资创建“凤山县制丝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核桃、蚕桑产业的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从而使核桃、蚕桑产业链条逐步拉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