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磨村是该县最偏远的山村,勤劳的村民让这里赢得了“蚕桑之乡”的美誉,全村23个队780户村民中,720户村民种桑养蚕,养蚕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400多户,绝大部分养蚕户年收入超过1.5万元。目前,全村拥有私家车4部、面包车8部、农用车10部,集中供水工程2个,自来水覆盖10多个村屯。近年来,该乡紧紧抓住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的机遇,把蚕桑发展作为该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很多农户通过种桑养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村民罗怀安的“蚕宝宝”饲养间里,一张张蚕床上,胖乎乎、白嫩嫩的小蚕“贪婪”地吃着桑叶,不时发出一阵沙沙声。在结茧间,一排排用竹子搭成的1平方米左右的蚕架子上,爬满了吐丝结茧的“蚕宝宝”,一个个雪白的茧子连成一片……
罗怀安说,他家养蚕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以前养蚕是卖点小钱贴补家用。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家成了养蚕专业户,目前,种桑养蚕年收入8万多元。
村民韦肖峰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天津读大学,一个在读初中,以前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要东挪西借,自从种桑养蚕后,不仅可以轻松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费,还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返乡创业村民韦元模的桑园,大片桑田里,绿油油的桑叶随风摇摆着。韦元模深有感触地说:“我原来是到广东打工的,去年弟弟在家种桑养蚕收入比我收入还多,做工比我轻松。今年,我就没有再出去打工,和弟弟一起种桑养蚕了。”据初步估计,韦元模种桑养蚕收入可超过5万元。
近年来,加贵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金融扶持、技术培训、信息引导、市场流通等手段,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全乡桑园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发展到14.8万多亩,种桑养蚕由过去的3个行政村,发展到现在的11个行政村,成为该县最大的桑蚕基地。
该乡党委书记韦宏伟介绍,去年以来,乡领导看准桑蚕广阔的发展前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培训基地,为养蚕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韦宏伟说,“十二五”期间,该乡将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桑蚕基地,使全乡桑园面积达16万亩以上,力争建成都安最大的蚕茧交易中心,把加贵打造成特色农业主导型的生态文明模范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