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新昌有人一年养蚕12次 规模化养殖能否拯救浙江丝绸业?
 

新昌有人一年养蚕12次 规模化养殖能否拯救浙江丝绸业?

来源:杭州网-都市快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1-09-23   |  阅读次数:304次

   昨天,新昌梅渚镇宋家村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从蚕桑站领完了今年最后一批60张蚕种,加上4月份以来陆续领的11次蚕种,今年总共养了12次蚕。

    和传统农户散养不同的是,作为浙江第一次规模化养蚕的合作社,通过规模化养殖蚕的方式,比传统一年养3-4次蚕增加了三四倍。

    新昌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两三年前开始种植桑树和建设蚕室,桑园面积为1000亩左右,蚕室面积6000平方米。去年,合作社共养蚕1100张左右(张,蚕种的计量单位,一张蚕相当于鲜茧产量为100担左右),一年下来产量为47吨。相当于往年农户散养时近两年的茧量。

    新昌蚕桑站站长楼平说,传统的养蚕方式以农户散养为主,从每年4月份的春蚕开始,一年养四次蚕,9月底晚秋蚕收完之后正式收工。不过这几年来随着农村就业渠道的增加,养蚕的农户迅速减少。合作社采用集中养殖的方式,雇农户养殖,同时增加养蚕次数。

    比如去年4月份至10月份,合作社共养了12次蚕:“蚕宝宝对室温、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每个蚕室里安装空调,并错峰进行养殖,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产量。”

    目前,宋家村有51户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聘请农户养殖,除了长工,在每个周期的用工高峰期,还聘请临时工。因为每个月差不多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又不用自己承担市场风险,年纪大的村民都非常乐意给合作社打工。

    近三年来,国内生丝价格一路走高。前年生丝价格每吨维持在14万左右,去年冲破了30万元,今年上半年,期货市场生丝价格最高到达了43万元的高价。虽然最近价格有所回落,不过目前依然维持在30万元左右的高价。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说,作为特殊的农产品,随着桑园面积和从业人员的减少,今后生丝价格已经不太可能回到当年十几万元一吨的行情了。

    在新昌县,上世纪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养蚕,是农户的主要收入之一。不过镇蚕桑站站长楼平说,现在只有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保留着养蚕的习惯,养殖的总数减少了1/4以上。

    丝绸是浙江省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国的四成。但是近年来,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正面临萎缩。

    为了保证原料供应,不少浙江丝绸企业已经慢慢向西部转移。丝绸之路控制集团有限公司在广西和四川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公司董事长凌兰芳说,今后,在浙江只保留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而生产逐渐以西部地区为主。

    在华鼎金诚丝绸有限公司的孟经理看来,规模化养殖在浙江其他地区推广的可行性并不高,也很难形成一种趋势。“比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桑园,现在杭嘉湖地区土地成本这么高,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

    孟经理说,原材料并不是决定丝绸企业发展的惟一因素。“虽然受到原材料产量影响丝绸价格一路走高,但目前全球经济疲软,国际客户对丝绸需求在迅速下降,这些都对浙江丝绸行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