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模式探讨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模式探讨

来源:《丝绸》2010年第7期  |   作者:张健 桂仲争   |  发布日期: 2011-09-05   |  阅读次数:1044次

  引言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是指除以绢丝利用为主要目的外,对蚕桑生物资源进行高效充分开发利用,调整蚕桑产业结构,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效益,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并实现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的升级转型[1]。传统意义上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针对大宗蚕桑副产物的利用,如蚕沙,蚕蛹,桑枝条等,综合利用水平及层次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生物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重视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水平赋予更高的要求,走精深加工利用的高效途径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蚕桑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等的差异,各地对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调查研究并分析各地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服务于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苏是我国传统的蚕桑主产区,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从优质蚕茧生产到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全国都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为了解新形式下江苏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现状,本研究在深入调研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社、蚕桑技术指导站及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分析本地区蚕桑资源(如蚕蛹、蚕沙、桑枝、桑叶、桑园等)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归纳总结出现有的发展模式,为本地区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蚕桑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1  江苏沿海地区的蚕桑生产现状

1.1  基本概况

蚕桑产业是江苏省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长期以来江苏蚕茧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茅。随着国民经济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乡镇企业的发展,昔日桑田成片、户户养蚕的苏南景象已不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江苏蚕桑生产主要分布于苏北江苏沿海地区。目前,全省桑园面积、蚕种发种量及蚕茧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西。据2008年统计,全省有蚕桑生产县(市、区)达60个,从事养蚕农户约100万户,拥有蚕房50万间,桑园8万公顷;全年饲养蚕种250万张,蚕茧产量约10t。全省有蚕种生产企业31家,蚕种冷库8家,蚕种产业制造工人3500人,年生产蚕种300余万张。全省蚕种企业拥有蚕室及附属室近50万㎡,桑田面积1000公顷95%以上的蚕农农户每年养蚕2季(即春、秋两季),每公顷桑田栽植桑树一般为22500株,行间距约2m,每公顷桑田可产桑叶37.5t,可饲养蚕种45张左右[2]。长期以来,桑园产出结构单一,季节性生产形成的土地(如桑园)、专用设施(如蚕室)利用率不高,蚕桑比较效益低下;同时,在蚕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桑枝、蚕沙等副产物数量巨大且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可利用资源十分丰富,蚕桑综合利用潜能很大。

1.2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大力开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蚕桑茧丝绸行情和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维护蚕桑产业稳定,促进蚕农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目前江苏省蚕桑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海安、东台、如皋、盐城、睢宁、射阳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及良好的科研、推广和应用条件,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途径,先后利用桑园(包括桑叶、桑枝、桑皮等)、蚕蛹、蚕沙、蚕蛾、废丝等资源,在食品、中医药、化工原料、生物新材料及生态建设诸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并初步形成产业,对稳定江苏蚕桑生产,发挥蚕桑产业新优势,促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规模及精深加工利用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2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基本模式

通过走访调研江苏省蚕桑生产主产县(市),深入蚕桑生产指导站、农民合作社、相关企业及蚕农农户,对全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现状有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归纳出如下几种主要生产模式。

2.1以生态蚕桑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复合经营模式

2.1.1桑树林木模式

桑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固沙能力强,是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实践证明,桑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我国北方地区已被列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林木之一。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将蚕桑生产与沿海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沿海桑树林生态带建设,在防风固沙实践中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利用桑园上部空间及银杏树生长慢、前期对桑树影响小等特点,在桑园内大力推广套植银杏。通过采收银杏果或卖银杏树,增加桑园收益。至2008年底,全省套植银杏树的桑园近2000公顷,每公顷桑园年均增加收益4500元左右,仅桑园套植银杏树增加收益近900万元[2]

2.1.2桑园蔬菜模式

利用桑园夏伐后和冬春空闲季节,在桑园里套种各种蔬菜、中草药,常见的蔬菜有菠菜、榨菜、雪菜、豌豆、青菜、大蒜、药芹、黄花草、香菜等10多个品种。江苏省桑园套种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通等蚕桑主产区。2008年全省桑园套种蔬菜面积13330余公顷,每公顷桑园最少可增加收益1.2万元,最多可达3.75万元,按平均每公顷桑园增收1.8万元计算,全省桑园套种蔬菜增加收入达2.4亿元[2]

2.1.3  桑-禽-蛋模式

桑园树林内散养草鸡、草鹅等小型家禽,可充分利用桑园树林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满足家禽活动的自由空间和丰富的食源,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和产蛋品质,符合无公害生产家禽(蛋)的技术标准。通过家禽的啄食、践踏,可抑制桑园内杂草生长,大大减少桑园的虫口密度;禽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既除杂草又施肥。每公顷桑园可放养草鸡3000只左右,产蛋达1000kg,桑园树林内养鸡全年可获取每公顷3000kg以上的鸡粪,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了桑树的生长,节省了桑园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这种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把传统的种桑养蚕和现代立体养殖结合起来,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江苏沿海地区已建成连片规模的套养桑园数个,桑园套养面积超830公顷,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2.2以蚕桑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我国蚕桑循环经济研究方兴未艾,蚕桑循环经济模式多种多样[3]。本文主要介绍江苏沿海地区以蚕桑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模式。

2.2.1桑枝-食用菌-生态肥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对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食用菌产业已逐步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枝食用菌低脂高蛋白,品质优,口感好,原料培养基污染小,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开发前景广阔。同时,作为出菇场所的养蚕大棚(蚕房)、茧站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目前,江苏省桑枝栽培食用菌普及率较高,主要以公司和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运作,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蟹味菇等菌种。已建成的日产鲜菇10t的规模企业6家,全年可消耗桑枝条(干重)600t左右。按鲜桑枝条收购价0.30/kg,每公顷新增收入7500元左右。此外,菌渣经发酵后又可作为有机肥施入桑园,进行循环利用。

2.2.2 桑叶利用模式:

桑叶-畜-沼气-生态肥模式

养蚕富裕的桑叶加工后可作为猪、羊饲料,减少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同时,畜禽粪便及蚕沙进入沼气场,沼气利用增加了新净洁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提供桑园优质肥料,形成高效生态循环经营模式。一季饲养4张蚕种,产生的蚕沙发生的沼气可供一户3口之家全年使用,可节约资金1000多元。目前,已在南通、盐城等地的部分乡镇推广应用。

2.3 以蚕桑产业园区(精深加工)为方向的工业化模式

2.3.1蛹虫草栽培模式

江南(尤其苏南)民众对蛹虫草情有独钟,蛹虫草在本地区有一定市场。江苏省从事蛹虫草开发的主要企业有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8t能力),吴江市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南通市山野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t以上能力),海安县泓寿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t能力),以及徐州铜山县(年产大米蛹虫草100万瓶以上的专业户5户)、睢宁县,江都市,吴江市等蚕桑指导部门等。苏州、南通地区蛹虫草产品多数为活蚕蛹培养,其他地区主要为大米培养。2009年全省生产蛹虫草(活蚕蛹培养)干重300kg以上;大米(添加蛹粉)蛹虫草约50t,产品绝大多为初级干品,产值2000万元[2]

2.3.2 具保健功能的蚕蛹、蚕蛾的深度开发模式

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老蚕坊蚕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蚕蛹提取蚕蛹油、a-亚麻酸、蚕蛹蛋白。目前已开发出多个品种,其中a-亚麻酸已出口到韩国、日本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南通新丝路酒业有限公司,江苏老蚕坊蚕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蚕种场制种后的蚕蛾加工成蚕蛾酒,产品已进入世纪联华、苏果、时代超市等大型连锁买场,预计今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

2.3.3 其它深加工利用模式

各地企业还根据自身优势,与有关院所合作开展了更多蚕桑资源的精深加工利用。如南通市山野实业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发桑枝生物高得率制浆技术,将有力推进桑枝条制浆造纸;利用生物技术,将粉碎的桑枝合成纤维板。南通新丝路酒业有限公司开发出桑皮纤维混纺织布,市场潜力大。

 

3.    江苏沿海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江苏是蚕桑大省,蚕桑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高效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进行思路创新和产品创新。

目前,与国家优质蚕茧基地的地位相比,江苏沿海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和规模还相对滞后,表现在:

1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较少;

2)培育龙头企业乏力,高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造成产品档次低,再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知名度不高,附加值低;

3)开发的新产品,蚕桑产业内部的受益面还较小,对蚕桑产业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综合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新资源产品的执行标准、产品定位(如农产品、保健食品或药品)不明,也是制约蚕桑资源新产品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们要借助国家对江苏沿海开发战略[4]——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与机遇,加强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利用的力度,积极探讨适合沿海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1)把蚕桑产业与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产品贸易业、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相结合,加快传统蚕桑业向复合、省力、高效、保健的方向发展。

2)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研农副产品市场需求,研究新农村政策,创新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利用与开发的合作化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加强蚕桑复合经营产业与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开发,高起点规划,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的力量,来带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3)深入加强蚕桑资源精深加工利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协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更多的名、特、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产品。

4)围绕蚕桑生产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大品种、技术、方法、工艺的升级改造,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桂仲争. 江苏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M].廖森泰,肖更生. 全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江苏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资料,江苏盐城,2009.11.10-11.

[3] 张健,李龙,赵远等. 蚕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 丝绸,200812):7-9

[4] 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EB/OL].

http://www.yangtse.com/jspd/0807jstt/200906/t20090610_654275.htm

(原载《丝绸》2010年第7期,略有改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