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现代蚕业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现代蚕业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达久木甲   |  发布日期: 2011-08-26   |  阅读次数:925次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现代蚕业

             ——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凉山蚕桑产业的思考

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达久木甲

 

    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特殊产业,是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我州继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对于振兴凉山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州,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州蚕桑生产面临的新形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茧丝绸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全面开创我州蚕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局面,推进传统蚕业    向现代蚕业跨越,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蚕种生产供应调节基地、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生丝生产基地。

    一、把握发展形势,积极应对挑战,推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我州蚕桑产业发展,经历了茧丝市场和蚕业管理体制多次变化的

考验,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我州蚕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必

须充分认识,积极应对。

    (一)面临烟桑争地的挑战。烟叶是我州富民强州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的优质烟叶基地项目的加快推进,从各级政府到广大农户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大量好田好地纳入基本烟田保护,以确保到2010年建成300万亩基本烟田,全州宜桑耕地面积逐步缩小,蚕桑生产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国家烟草行业加大了烟叶产业的扶持力度,蚕桑生产比较优势下降。

    (二)面临劳动力转移的挑战。我州除金沙江蚕区外,其余蚕区都属烤烟主产区,需要大量的强劳动力,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且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和具有养蚕经验的骨干。据调查,目前我州蚕桑主产区的宁南、会东、德昌、普格等县农民外出务工较为普遍,养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传统的蚕桑生产“苦、脏、累”,多数年轻人不愿学种桑养蚕技术,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逐渐呈现老龄化,蚕桑生产后继乏人。

    (三)面临粮食生产的挑战。我州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在农业发展中将长期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随着近年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蚕桑效益优势比以往有所削弱,直接影响部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蚕桑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粮食生产显示出机械化的优越性,较大程度上削弱了蚕桑产业的优势。

    (四)面临市场因素的挑战。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丝绸产品面临来自其它纤维产品在使用性能和价格上的双重挑战,丝绸产品与其它纤维产品消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国际市场丝绸需求带来严重影响,茧丝市场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同时,由于我州蚕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衍生产品少,蚕桑生产整体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对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五)面临自然风险的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迁移到蚕桑主产地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加之近年来新型高效农药的不断推出和不当使用,不仅影响了蚕桑生产布局,而且经常造成粮桑混作地区养蚕尤其是秋蚕期大面积中毒事件,养蚕安全受到威胁。同时,我州属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干旱、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四个转变,推进蚕桑产业科学发展

    坚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引领蚕桑生产,以结构调整为途径,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着力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蚕桑产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我州蚕业科学发展。

    (一)推进产业布局由零星分散向规模集中转变。按照最适宜生态原则,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妥善处理烟桑、经桑、粮桑等种植矛盾,着力抓好三大优势蚕业产业带建设,不断优化蚕桑生产布局,扩大蚕桑生产规模,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促发展。到2010年生产优质蚕茧40万担、优质生丝1000吨,到2015年生产优质蚕茧50万担、优质生丝1500吨,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生丝生产基地。一是以宁南、会东、普格、会理、金阳、雷波、布拖等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区为主体,建设金沙江流域优势蚕业产业带。2010年产茧达到18.25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69%;20l5年实现产茧34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66%。二是以西昌、德昌、冕宁等安宁河流域河谷地区为主体,建设安宁河流域优势蚕业产业带。2010年产茧达到11.95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29%;2015年实现产茧16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3l%。三是以甘洛、喜德、盐源等县部分低山平坝宜桑宜蚕区为主体,建设二半山局部优势蚕业产业带。2010年产茧达到0.8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2%;2015年实现产茧1.5万担,占全州规划产茧量的3%。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以大乡大村大户为骨干的蚕桑产业主体结构体系,发展密植桑园,主攻能人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逐步由种植、养殖能人来承包土地兴桑养蚕,使桑叶产量、蚕茧质量和土地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经营方式由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最大制约因素是科技。必须坚持走“科技兴桑”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蚕业生产水平。一是着力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州内蚕种场做好桑蚕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一批体质强健、抗逆性强、单产高、质量好,适合我州气候特点的新蚕品种进行推广。抓好蚕业种养常规技术的普及,不断提高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大现有企业技改力度,积极支持蚕业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建科研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蚕业,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凉山州蚕桑茧综合标

准体系》,着力抓好“6215”桑园栽培、小蚕共育、大蚕饲育、消毒防病、上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蚕业生产技术水平,

提高蚕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强化生产、收烘、蚕茧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意识,在提高茧丝质量上下功夫,努力

提高凉山优质茧丝知名度。鼓励企业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和优质新产品

研发,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加快注册凉山优质茧丝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分散向产业互动转变。推进产业互动是发展现代蚕业的关键。必须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统筹考虑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形成贸工农、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要求,加强茧丝基地建设,建好“第一车间”。到2010年,全州建成年产茧15万担的县1个(宁南)、8万担的县1个(会东)、6万担的县1个(德昌)、2~3万担的县(市)3个(西昌、普格、冕宁)、1~1.5万担的县2个(会理、金阳),建成蚕桑基地乡(镇)60个。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发展带动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信誉好、实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形成企业带产业、基地带农户、农工互动、以工补农的生产经营格局,促进蚕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做好后续产业,延伸蚕丝发展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对桑椹、蚕沙、蚕蛹等蚕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拓宽行业发展空间,扩大缫丝企业生产规模,引进织绸、印染和服装生产线,提升产品结构,拉长加宽产业链,实现丝绸新产品全程增值,提高行业综合效益。四是完善经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蚕业合作社,使种桑养蚕由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转变成规模化、批量化的有序生产经营,提高蚕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兼顾各方利益、以民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蚕农、企业、政府三者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桑园流转、股份合作、订单蚕业、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方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蚕农、企业互动双赢。

    (四)推进蚕业生产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建立完善蚕桑科技服务体系,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提高蚕农素质,降低劳动强度,推进蚕业生产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服务型转变。一是加强蚕业技术队伍建设。根据各地发种量和养蚕规模,配备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专职技术人员,对养蚕基地和养殖大户分片包干,制定生产计划和措施,搞好蚕业技术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以提高蚕农素质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培训,重点培训各乡镇养蚕专业大户和重点户,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跟上科技发展步伐。三是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建立健全以县蚕业技术部门为龙头、乡蚕辅员为骨干、共育户为基础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着力抓好“621 5”桑园栽培、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和大蚕饲育管理等关键环节科技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简易蚕台、大棚养蚕等省力、优质化养蚕配套技术,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做到每个养蚕户至少有一人熟练掌握蚕桑先进实用技术。四是加强蚕业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共育户五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使蚕农能得到方便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减轻蚕桑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三、加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蚕桑产业跨越发展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把我州建设成为蚕桑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实现凉山蚕桑产业跨越发展。

    (一)加快优质茧丝基地建设,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一是抓好蚕业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以重点县、特色乡、专业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蚕业基地建设力度,引导蚕业生产向优势产区和蚕业基地集中,形成产业整体开发、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支撑有力的全省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竞争力最强的优质蚕茧基地。二是抓好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持优化布局、科技支撑、规范管理、典型示范、效率优先、循环发展的原则,以“五化六配套”(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和园区桑水、桑路、共育室、专用蚕房、蚕需物资、养蚕技术配套)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凉山蚕业发展新亮点,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到2010年,在蚕桑主产县市以及州蚕种场、西昌农场兴建20个蚕业科技示范园区。三是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东桑西移”项目,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蚕一沼一果”、“猪一沼一桑一蚕”、“桑一蚕一沼”等生态蚕业模式以及桑园间套种技术,提升蚕业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培育一批生态文明蚕业示范村。

    (二)加快茧丝绸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以蚕业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各种项目资金、支农资金、农民自筹资金以及民间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加快建设进度,打造蚕桑发展的亮点,力争挤进“东桑西移示范区”行列。二是做大做强现有蚕业企业。按照大(大规模)、高(高技术、高效益)、外(外向型)、多(带动农户多)的要求,以各县(市)蚕业(茧丝绸)公司为基础,积极支持现有蚕业企业实施资本运作,盘活资产存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通过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等方式做大做强,成为凉山现代蚕业“旗舰”。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我州蚕业发展优势,让出空间、让出利益,广泛吸引国际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州发展蚕业,担当蚕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轻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力度,培育发展壮大茧丝绸加工企业,构建桑蚕一茧丝一织绸一印染一服装一体化丝绸工业新体系,加快凉山茧丝绸产品的深加工和副产物的开发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行业综合效益,推进凉山蚕业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

    (三)继续优化蚕业发展环境,以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一是规范行业管理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加大茧丝绸行业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资格认定制度,加强蚕茧收烘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经营蚕茧的行为,维护正常的蚕茧收购秩序,营造良好的蚕业发展环境。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优化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发展、协调、信息传导中的作用,避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促进企业共同发展。引导和鼓励蚕农自愿组织成立“蚕业合作社”,建立企业与蚕农利益共享机制,增强行业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稳定蚕业发展政策,优化政策环境。坚持“扶优扶强、多予少取”的原则,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外来投资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企业与引资的其他企业给予同等优惠待遇,在项目争取、资金协调、品牌认证、行政审批、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加强协调和服务,优化外部环境。进一步强化部门服务意识,积极开展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帮助企业和蚕农解决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的实际困难,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全方位服务,为茧丝绸产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