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凉山州“8+1”机制运作模式 维护桑蚕产业稳定发展
 

四川凉山州“8+1”机制运作模式 维护桑蚕产业稳定发展

来源:四川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1-07-15   |  阅读次数:622次

川滇九县市联手保护蚕农利益,护航蚕茧产业 ;凉山州蚕茧单产、蚕茧总产连续八年全省第一

    4000多斤桑叶一铺上蚕台,10多间蚕房立刻发出宏大的“沙沙”声。7月2日,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一组村民张连云看着蚕儿们,心里盘算着:再等一周,又有3万多元的收入进账。

    张连云的这份自信,缘于覆盖川滇两省9县市的蚕茧收购协调机制。运行8年的“8+1”机制,对蚕茧收购价格、定级标准和边界站点设置等问题进行协调,既保护了蚕农的利益又维持了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稳定蚕茧价“8+1”应运而生

    碧窝村因特殊的光热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栽桑养蚕。然而,该村这一传统产业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

    1994年,二半山上时兴种烤烟,价钱很高,而蚕茧卖不起价,碧窝村多半蚕农弃桑改种其他作物。当年,全村有2000多株桑树被毁,尤其是坡地桑被铲了大半。“村民也无奈。”张连云告诉记者,那时一般养蚕户只能把茧卖给贩子,根本把握不住市场,即使后来有了茧站收茧,价格也摇摆不定。

    “碧窝村的现象是当时凉山州养蚕地区的缩影。”凉山州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其明说,稳蚕农的心,必须先稳蚕茧的价,从1999年开始,该州进行了大量探索,2003年“8+1”机制基本成型。

    “8+1”指的是凉山州宁南、会东、德昌、西昌、冕宁、普格、会理、金阳8县市和云南省巧家县。最终成型的“8+1”机制运作模式是:由凉山州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凉山州蚕业协会牵头,每年在春茧、夏茧、秋茧和晚秋茧收购前,召开川滇毗邻地区蚕茧收购协调会议,对蚕茧收购价格、定级标准和边界站点设置等问题进行协调。

    6月30日,2011年川滇九县市夏茧收购协调会在凉山州会东县召开,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夏茧收购价格仍保持春茧收购价格不变。云南省巧家县夏茧中准级价格为32.5元/公斤。凉山州宁南、会东等县夏茧中准级收购价格为31元/公斤,西昌、德昌等县市夏茧中准级收购价格为32元/公斤。

    蚕农积极性高 连续八年全省夺魁

    今年5月11日,川滇两省9县市春茧收购协调会在宁南召开,会议根据国际蚕茧价格、各地产量和历史价格等因素,分别确定了春茧收购最低价格。

    “宁南县鲜正茧中准级价格不低于每公斤31元。”张连云告诉记者,受惠于这一定价,今年春季他养了10张蚕,收鲜茧504公斤,卖了1.7万元。

    有了“8+1”机制,宁南县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更高了。“去年我租的5亩桑园都被要回去了。”张连云说。目前,该县可采桑园面积1万多亩,栽桑1500万余株,春蚕完成产茧31807担,蚕农售茧收入5200万元,创造了又一历史新高。

    6月底,凉山州春茧收购全面结束,平均每公斤茧价达到31元,同比增加11元。

    好机制催生大发展。凉山州蚕茧单产、蚕茧总产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凉山正重点打造金沙江流域和安宁河流域两个优势蚕业产业带、30个万亩生态高效蚕业基地。

    会东蚕桑单季产值首上3000万元

    6月24日,说起今年春季养蚕收益,会东县大崇乡小田村二组养蚕大户罗广明乐了,光这一季,他家就收入22360元。今年,该县春季养蚕实现蚕桑总产值3618万元,在蚕桑生产历史进程中单季产值首次突破3000万元大关。

    今年,会东县提高专用肥补助标准,加大桑园投入,着力培育养蚕大户,增加了养蚕量。在收购期间,各乡镇和茧站密切配合,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促使春茧收购顺利开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