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宜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06%;2010年人均纯收入4945元,比上年增收589元,增长13.1%,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02元,高出河池市平均水平950元。“今年又有新的突破,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90元,同比增收449元,增长13.04%。”6月22日,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说。
农民收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缘于宜州市把多种工夫下在助农增收上。
助农增收从决策开始。宜州市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富民。他们对农业生产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将蚕茧、甘蔗、粮食、食用菌、林牧等大产业当做特色农业进行强力开发。
助农增收找准突破口。以实施“蔗桑富市”战略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农业发展。2010年,全市桑园面积28.6万亩,养蚕130万张,产鲜茧4.68万吨,产值15亿多元,户均养蚕收入1.18万元,人均养蚕收入3725元,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2010年农民种蔗总收入6.32亿元,人均收入1170元。
助农增收抓对着力点。宜州市以抓农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做好农民增收文章,先后引进3亿多元资金,建成与桑蚕、蔗糖、食用菌加工产业相关企业43家,年产白厂丝2500多吨,消化该市干茧资源量的30%,仅此一项就比卖鲜茧增收2.5亿元。鼓励引导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建设3家规模以上桑秆食用菌生产企业,变废桑秆为生产食用菌原料。2010年桑秆食用菌生产5020万棒,产鲜菇8240吨,产值达1.3亿元,蚕农仅销售桑枝每亩桑园增收200元,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新路子。
助农增收抓根本。去年宜州市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多个,建立葡萄协会等各类协会18个,利用这些基地、协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51期,培训农民11.8万人次,夯实农民增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