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广西横县云表镇会龙村的黄汉子拉了6个大大鼓鼓的编织袋来到位于云表镇上的桂华丝厂。厂里的工人把袋里的东西倒在一台机器的平台上,白花花的一堆蚕茧闪得有点耀眼。这一共是160公斤。
黄汉子每天要往这里送100公斤至200公斤的蚕茧。这会儿,蚕茧40多元/公斤。而之前第一批蚕茧出来的时候,市场收购价最高曾卖过50元/公斤。蚕茧质量比较差的,最低价也有18元/公斤。养桑蚕的农民们说,今年的收购价普遍比去年高出了每公斤8元左右。
走进云表镇,随处可见丰收成堆的雪白蚕茧和农民们洒着汗水的笑脸,听到更多的是农户、协会、企业嘴里一条条打造桑蚕产业链的鲜活思路。有魄力,有眼光,敢想,敢做,云表镇“全国桑蚕第一镇”这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是这样炼就的。
蚕吐“银丝”引得“银子”来,市场价格好,云表镇的蚕农都笑开了颜。
横县蚕业指导站副站长黄兆香告诉我们,云表镇的蚕农从桑蚕种植养殖中获利并不是一年两年。横县有300多年的种桑养蚕的历史,但一直是单家个户的小打小闹。经过多年大力推广和发展桑蚕业,云表镇已经成为全国桑蚕第一镇,既桑园面积全国第一,全镇有桑园3.8万亩;桑蚕产量全国第一,去年云表镇出产鲜茧1万吨。
在云表镇镇光村,记者看到几乎家家都是三四层的整洁漂亮楼房,楼下养蚕,楼上住人,桑蚕吐出的是一根根牵引村民致富的“银丝”。
黄汉子家有4亩多桑园,可供每批养蚕1张。这样的种养规模在云表镇并不算大。但他每隔15天左右就可以收一批蚕茧——这就是吸引云表镇农民种桑养蚕之处:收效快,付出的劳动很快就能变成现钱。黄汉子去年种桑养蚕收入近3万元。今年虽因先后遭受寒冷天气和干旱的影响,桑树长势不太好,第一批茧收晚了。但由于卖得好价钱,他还是十分高兴:“厂家天天打电话催我拉茧去卖,看来今年收入会比去年高。”黄汉子说他明年打算加种两三亩桑树。旁边的群众有人给他“泼冷水”:云表镇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来扩种了,要扩种只能到其他镇去租地。
在云表镇,90%的农民种养桑蚕,桑园占云表土地面积的一半。种桑养蚕成为农民的第一收入来源。
云表镇桑蚕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自然是乘了“东桑西移”产业转移的春风。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云表镇之所以能把桑蚕业做大做强,还是跟当地人,包括农户、协会、企业等的头脑灵活、创新意识强分不开的。
“小蚕共育”提供“避风港”
韦有陈是云表镇旺庄村委镇兴村的名人,他被看做是当地养蚕致富的带头人。因为在实行“小蚕共育”的镇兴村,韦有陈家是村里养育小蚕的三家农户中规模最大的。“小蚕共育”在云表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云表镇最初尝试推广桑蚕养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小蚕共育”。原来,当初云表镇推广种桑养蚕的时候,许多蚕农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把蚕给养死了,蚕的存活率非常低,蚕农不但不赚钱,还赔了不少。
“小蚕是很娇嫩的,对环境、技术等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生病死亡,比较难养。”村支书韦有树解释道。为了降低小蚕的死亡率,镇兴村选了两户技术比较成熟的农户,专门养小蚕,把小蚕养到三龄,比较健壮的时候再卖给其他农户。
韦有陈并不是最初被选中负责养小蚕的人家。不过,他却看出了其中商机:桑蚕养殖业要发展,分工细化、养殖专业化是必须的。专业养小蚕,不仅可以给其他农户养蚕带来一定保障,而且走别人不走的路,也是一个致富捷径。于是,敢想敢做的韦有陈做起了小蚕共育的活。
现在,韦有陈种植15亩桑树,每批养蚕60张,每张蚕可以孵育8个竹筛,每5天一批,是镇兴村甚至云表镇最大的小蚕养殖户。在韦有陈家的楼房里,大大小小的房间里都摆满了一个个高高的木架,架子上摆满了竹筛。筛子里则爬着密密麻麻的小蚕虫。韦有陈要做的是把一张张像黑芝麻一般的蚕蛋孵化成小蚕,再把小蚕养到三龄,然后卖给各家蚕农。因为专业养小蚕,存活率基本在90%以上,他的小蚕不但供应本村农户,就连外面村镇的人也都来要。去年,韦有陈一家的总收入就达到12万元。与此同时,买到小蚕的蚕农再养上十来天,基本就可以吐丝织茧了。
当然,韦有陈也曾遭遇过风险。前年,由于养的小蚕生病,死了一部分,好不容易救回来的却由于农户担心质量不好而拒收,韦有陈损失惨重。但反过来看,正是有了“小蚕共育”这一分工,当地蚕农才有了一个很好的“避风港”,从而可以安心养蚕致富。
丝棉经济做大“家门口市场”
蚕茧价上扬,蚕农乐开怀。作为桑蚕产业链上的一环,缫丝厂也笑逐颜开。
在横县桂华丝厂,记者看到:洁白的蚕茧堆满了收购大厅,负责收购的工人忙着称重过磅;缫丝车间里机器轰鸣,几台流水线正同时开工,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桂华丝厂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缫丝龙头企业之一,董事长卢受坤神态笃定地告诉记者,今年蚕茧的价格,与往年相比,确实在高位运行。“这对丝厂来说,当然是好事——说明市场需求增加了。不过,经历过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桂华丝厂已经在市场的震荡波中找准了自己的航向标,在市场价格的潮起潮落中游刃有余。”
大学里学的是蚕学专业,毕业后又一直与桑蚕丝茧打了20多年交道,卢受坤有魄力、有眼光。说起横县桑蚕产业的未来之路,他的信心溢于言表:“广西缫丝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横县就有五家丝厂,主要做生丝的粗加工。而下一步,这些缫丝企业家们把目光锁定丝棉,将丝棉经济做大做强。”卢受坤说,丝棉被又轻又暖又透气又环保,主要原料是缫丝的下脚料或者质量不好的蚕茧。在云表镇,年轻人结婚,买上几床丝棉被当嫁妆是少不了的;逢年过节孝敬长辈,丝棉被也是首选。原先,蚕丝绸百分之七八十依赖出口,每次国外有经济危机,就会影响到国内,几乎可以说“国外一咳嗽,国内就感冒了”。与此不同的是,丝棉的市场就在眼前,家家户户都用得着。
“可以这么说,2009年金融危机给我们一次带血的教训。之前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依赖出口,之后,我们积极调整应对危机,丝棉深加工内销就是我们下的一步棋。现在我们的一只脚已经伸进了家纺行业,下一步我们打算将两只脚都伸进去。”谈到未来的打算,卢受坤成竹在胸。
废弃蚕蛹“淘”出“软黄金”
在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记者见到了协会的创办人和负责人韦有任。
40岁出头的韦有任头脑灵活。2002年,韦有任打破当地传统的花竹蔟养蚕,将方格蔟养蚕营茧技术从浙江、福建等地引到横县推广,为当地农民闯出一条致富路。
用花格蔟养蚕,结出的蚕茧质量不高并发黄,导致蚕茧价贱伤农;用方格蔟结出的蚕茧质量好,蚕丝白净,卖出的价也高,用一片方格蔟一年就多增加收入1540元。”韦有任说,“现在,方格蔟在横县推广不少于2000万片。”如今,不满足现状的韦有任又有了拉长产业链的新思路:注册个厂,打个品牌,将蚕蛹虫草泡酒推广开来。
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过去,蚕农将茧剥下来后,蚕蛹就功成身退没什么用了,有的农民则拿它掺在猪食里喂猪。
虫草,则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由于其价格昂贵,被人们誉为“软黄金”。可在蚕蛹里种虫草,你听说过吗?而这正是桑蚕蘑菇行业协会正在努力做的一个项目。
蚕蛹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难能可贵的新营养源。将蚕蛹丢掉,就是丢掉了资源。而将虫草的真菌注射到蚕蛹中,让真菌吸收蚕蛹的高蛋白成长,培植出“软黄金”,曾经被视为垃圾、废品的蚕蛹就成为挖掘出“黄金”的小金矿。作为全国桑蚕第一镇,云表镇每年养蚕无数,无疑坐拥一个丰富的“大金矿”。
2008年,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从江苏苏州引进蚕蛹虫草培育项目,并成立横县康乐虫草研究开发中心,利用活蚕、活蚕蛹进行人工培育蚕蛹虫草,填补了国内技术利用活蚕和活蚕蛹人工培育蚕虫草的空白。
2009年,韦有任带着几百斤蚕蛹虫草尝试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没想到展出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不够卖,最后20包,被一名参展商一下全买走了。”一个外地人还特意告诉韦有任,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吃虫草,身体非常健康。可是野生虫草实在太贵了,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长期消费的。而蚕蛹养出的虫草成本低,品质也不差,希望他们能多多生产。
蚕蛹养虫草的市场价值已经得到肯定。现在,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打算在云表镇办个加工厂,新厂房今年7月份开始动工了。加工厂不但养殖生产虫草,还要将蚕蛹、蚕蛾、桑果等做进一步开发,挖掘出更多“黄金”。
“最初我们卖的是蚕蛹虫草干货,后来开始用蚕蛹虫草泡酒,效果还不错。等加工厂投入生产后。到时不仅生产蚕蛹虫草酒,还生产蛾公酒、果桑酒,这些酒都有保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拉长桑蚕的产业链。”韦有任说。这个土生土长的当地庄稼人有着了不起的眼光。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