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高国军说,春蚕一般受农药影响小,是一年中最为稳定的,蚕农靠的就是头春蚕,其收入一般能抵上全年两熟的粮食收入。
“蚕没养头了,回去我们也要伐树(桑树)了,没办法。”在收购站,不时会听到蚕农抛出这样的话。
以往茧价行情低迷时,会出现挖桑毁桑现象,今年蚕农遭遇春蚕“上山不结茧”的困局,会不会引发新一轮挖桑毁桑现象?
“今年蚕茧减产主要是气候、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南通市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朱进华说,虽然蚕茧产量下降了,但今年春茧收购价处于历史最高位,比往年每公斤高出10-13元,养蚕的比较效益总的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从市场行情来看,蚕茧价格高,需求增长,就不会导致新一轮挖桑毁桑。
不过,在朱进华看来,保护好、引导好养蚕业的健康发展,是维护蚕农利益、促进蚕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他提出了促进蚕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点构想。
首先,培育专业化的小蚕养殖户,形成专业化服务的基地。小蚕养到一定程度让蚕农拿回去养,能缩短蚕农养蚕时间,降低养蚕风险。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今年春蚕不结茧,主要原因就是5月20日前后气温骤降,处于三眠时期的幼蚕抵抗能力差,经不住巨大温差而大量死亡;加上天气干燥无雨,环境污染灰尘滞留桑叶,造成蚕吃后累积性中毒,导致“上山”不结茧。据悉,南通市已把发展“1000张以上”的小蚕共育养殖户列入实施计划。
其次,推进规模养蚕,培育一批养蚕大户,把区域小环境没办法控制的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光靠闲散在家的老人养蚕来维持蚕茧产业,不是长远之计。”
第三,推行桑田套种养模式,提高养蚕综合效益。海安县推行的桑园养鸡,已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墩头镇杜楼村农民刘文圣跟当地蚕桑指导站、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共同开发的“桑叶虫子蛋”和桑叶蛋,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市场俏销,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消费需求,又提高了桑田的综合效益,一举多得。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