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聚焦“华夏蚕桑第一大村”江苏省射阳县王村居委会
 

聚焦“华夏蚕桑第一大村”江苏省射阳县王村居委会

来源:中国蚕桑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1-01-10   |  阅读次数:822次

三“龙”齐舞,小蚕桑“长”成龙型大产业
——聚焦“华夏蚕桑第一大村”江苏省射阳县王村居委会

    全村90%的耕地面积种桑、95%以上的农户规模育蚕, 1260个农户中有近两成目前存款超过20万元、达10万元的超过半数。近半农户建有别墅式楼房,近百户已拥有私家轿车。这就是种桑面积最大、养蚕规模最大、蚕桑经济最强的华夏蚕桑第一村——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王村居委会。

    早在2007年2月13日,现任中组部部长、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王村视察农民互助合作社工作时,便对该村的蚕桑产业的科学发展表示充分肯定,勉励他们科学打造“华厦蚕桑第一大村”。 “你们把一村一品工作做得很好,无论是规模、品质还是效益堪称全国第一村,值得在全国推广。”今年12月18日,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封槐松在我县视察蚕桑工作时对该居蚕桑业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给力扶持、创新保障,“科技龙头”研发共富“金支点”

    凡是发力,都有契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之后的坚持,无论高潮还是低谷。

    王村的蚕桑种植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零星种植形不成气候,没有规模也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加之交通、信息、资金等因素制约,这里的蚕桑业也曾经历了艰难起步,甚至毁桑创园的痛楚。

    是县镇两级政府的给力扶持,才使王村不断告别“山穷水复”迎来“柳暗花明”。十多年前,县镇两级政府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后,决定将王村作为全县蚕桑业“一村一品”特色村来精心培植。两级政府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蚕桑农户、用于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用于鼓励科技攻关和品牌申报。县农业部门还委派蚕桑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工作,聘请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专家为科技“外援”,坚持“土洋结合”,从技术辅导,到市场销售、品牌创建,全方位、立体化地提供专业服务,使该居的桑蚕良种率达100%,其中桑园模式化栽培、小蚕电气化共育、大蚕蚕房省力化饲育,以及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先进技术在该居已全面推广,王村也因此成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射阳千亩试验示范基地。

    “眼看当时市场不景气,我们也曾经动摇过,尤其是看着周边的农户搞大棚发了财、长菊花先富了,不少乡亲慌了神。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县、镇领导和蚕桑业专家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鼓励我们不要为外地千变万化的形势所动摇,敢于变样样都搞为主攻一样,力争攻出规模、攻出效益。如今,我们正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全力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王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金文奎回顾发展历程,感慨良多。而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 自家今年的30亩桑园,饲养104张蚕种给他带来16万元的收入。

    现在的王村,7500亩耕地中有6000多亩桑园、嫁接育苗近1000亩;从事养蚕的农户有1183户,每年发种24000张,年产蚕茧2万多担,全年蚕桑收入达4000万元,这个收入是传统的单纯粮棉种植效益的3倍。而凭借蚕桑产业的强势带动,该村成为全县甚至全市一村一品“王牌村”更是他们的骄傲。

    品牌先行、合作共建,“市场龙头”赢得稳富“话语权”

    研判力再强,也不如拥有市场话语权。农民在种植农副产品的过程中,销售难常常成为他们不敢扩大规模的后顾之忧,王村人深谙其道,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把申报品牌和货畅其流作为重要突破口。

    随着王村人在拥有一定种养规模,获得经济效益,率先达小康的时候,其它各地的群众也纷纷效仿。王村人既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保守不前,而在县农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丰富‘一村一品’的内涵,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全力提升品质、抢占市场制高点。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