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重庆】黔江: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机制 促进农民万元增收
 

【重庆】黔江: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机制 促进农民万元增收

来源:重庆市黔江区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曾平   |  发布日期: 2011-01-04   |  阅读次数:582次

蚕桑产业是黔江区的支柱产业,是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富民强区的支柱之一。黔江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蚕桑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方针,黔江区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蚕业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目前,全区桑园面积达到13万亩,养蚕农户1.8万多户,蚕茧产量4.6万担,比上年增加31.4%;农民养蚕收入达5060万元,比上年增加67.1%,蚕农户均收入2800多元,户平增收1000元。

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机制,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实现万元增收,是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委提出的“两翼”农民万元增收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蚕桑产业发展良性的运作机制。蚕桑产业作为黔江区农业三大产业之一,是实现农户万元增收的主要产业。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条主线,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整合职能、统筹协调的原则,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套班子抓、一盘棋子下、一个调子唱”的指导思想,充分整合领导力量,以区蚕桑产业发展指挥部为主,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县的蚕桑生产、蚕茧收购和加工销售全过程,建立完善 “党委政府宏观调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村组干部共同参与、广大蚕农具体操作”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养蚕保险机制,降低蚕业风险。开展养蚕保险,能有效地减轻蚕农因灾造成的直接损失,切实保障蚕农的利益;缓解蚕农与企业之间因灾造成的矛盾;适当解决蚕农恢复性生产资金;增强蚕农的风险意识和参加保险意识。根据国家关于农业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蚕桑生产参照农业保险的有关做法,建立了养蚕保险。其保险范围按每季蚕农实际养蚕数量进行参保,对蚕农户因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蚕病爆发,造成养蚕绝收或损失50%以上的农户给予适当补偿。保费采取财政+企业+蚕农共同出资入保资金,由区上统一确定保险公司和保费标准,保险公司根据蚕农养蚕受损程度分类对位进行赔付。所交保费专款专用,当年赔付结余部分滚存下年继续使用。养蚕保险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有力地推进全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蚕桑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激励机制。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种粮实行补贴,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劳务输出人员增多,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猛涨,给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要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增加对蚕农在桑园管理中农机、肥料、养蚕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补贴,加大对蚕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镇乡抓蚕桑考核奖励补助,从而进一步调动镇乡各级干部的抓蚕桑积极性和蚕农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自愿组合、章程约定、各负其责、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分散的蚕农组织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做到栽桑养蚕技术服务统一提供,蚕农按合同规定交售产品,逐步实行保护价收购、订单养蚕、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利益连接方式。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规范行业内部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全面推进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建设,切实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通过龙头企业实施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投资主体与蚕桑生产利益紧密相联、蚕茧生产与丝绸加工紧密相连的茧丝绸生产基地,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培育基础稳固、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大公司。探索建立完善蚕桑产业化经营运作机制,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落实“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探索建立投资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蚕桑产业农、工互动并进格局。

五是完善桑园土地流转机制,提高桑园利用率。积极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促使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鼓励蚕桑专重大户和业主对桑园进行土地承包。有效地将撂荒土地整体承包用于栽桑养蚕,为蚕桑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蚕桑产业良性发展核心所在。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关键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进行产业化开发,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品牌化、集团化。政府和企业应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蚕桑,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蚕桑,把优质蚕茧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且把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加快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