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中国纺织报:丝绸忧虑
 

中国纺织报:丝绸忧虑

来源:中国纺织报  |   作者:中国纺织报   |  发布日期: 2010-12-15   |  阅读次数:1177次

(一)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做好“十二五”时期的规划。此时此刻,回顾我国丝绸行业近年来的表现,不少问题值得业内人士思考。作者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考虑丝绸产业的长远发展,那么其忧患必然会在近期出现。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对我国丝绸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金额和出口量的背离。表面看,今年前三季度的丝绸出口金额高于去年同期,但出口量却低于去年同期,这是量减价增的结果。在此情况下,金额增幅低于其他商品就不难理解。这一现象说明,高昂的丝绸价格对出口终端市场的制约效应正在显现。另一方面,当前秋茧的收烘工作已临近尾声,而秋天是我国蚕桑业的重要收获季节,各地鲜茧收购价再创新高。江苏东台市秋茧收购价格每公斤超过40元;广西宜州地区第三、第四批茧子收购价也超过了38元/公斤。其他各地的收购价格基本上也在35元/公斤以上,价格高于春茧。粗略估计,今年鲜茧收购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以上;浙江、江苏、四川、广西等地茧价更是比去年同期上涨80%以上,创下15年来新高。

    从今年春季干茧向丝厂销售转移、进仓入库的情况来看,全国干茧价格出现了历史性的罕见上涨,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盘面干茧交易价截至2011年6月25日前一直是10万元/吨以上,甚至有的月份超过11万元/吨。2011年6月25日前的B丝交易均价是34万元/吨,有的月份接近35万元/吨,茧丝高价纪录不断被刷新。

    笔者认为,茧丝价格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缫丝环节蚕茧供需失衡。一方面,2008年丝绸市场低迷,鲜茧收购价偏低,打击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南方省份蚕农弃桑改种现象严重,加上2009年雪灾和今年年初西部省份的干旱,蚕茧产量减少。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受家纺等下游生产企业骤然增多的影响,生丝产能大大增加,丝厂对原料缺口心理预期被放大,加上一些非正常的炒作因素,使得供求关系剧烈变化,最终导致茧价大幅上涨。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完全消退,欧美市场仍然疲软,人民币被迫升值和国内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茧价疯涨引发丝绸行业后道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最先传导给生丝。因为丝绸前道环节产品的价格“洪峰”很难在产业链终端——下游各生产、销售环节中同步出现,不能从企业的利润中得以同步弥补,所以生产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亏本生产的现象。多种因素的叠加,丝绸企业生产困难。许多丝绸企业选择了缩产、关门、转业,另外一批企业选择了在困境中实现创新突围,艰难前行。

    当前丝绸行业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在于:一方面茧价对于降低工农业剪刀差、刺激蚕桑扩大生产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高价的丝绸原料及其制成品出口困难,内需市场又难于消化。有人算过一笔账:单是上半年,各种渠道的供丝总量与各种用丝消化总量相比就多出1万吨蚕丝。由此可见,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孕育发展过程中。

    今年茧丝价格飙涨与前几次价格猛涨有所不同。茧丝价格打破了基本呈正态分布的形态以及价格波峰回归时间短的常规,今年的价格“波峰”随时间推移慢慢向上发展。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棉、毛、特别是化纤今年都持续涨价,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商品是否与某些农副产品和房地产一样受到业外游资的炒作而呈现出泡沫现象呢?不管怎么说,可以预言,丝绸的供大于求与丝绸价格暴涨的同时到来,对行业将造成前所未有的创伤。

            (二)

近年来,丝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影响力越来越小。不仅如此,丝绸在原有主销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在弱化。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产业如能源、交通、建筑、通讯、环保等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其次,新兴的产业革命更多地发生在丝绸以外的产业或领域。比如,生物技术在农、林、牧、副、渔、禽、蛋、果、蔬、茶等方面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几十亿人口的饮食状况。新兴的农业还为轻化、医药、食品等工业开辟和提供了广大的原料来源。而在这个过程中,种桑养蚕一直受到其他农业种养项目比较效益的挑战。另外,材料科学和纺织工业的进步,使纺织不仅在原材料上摆脱了囿于棉毛丝麻的基本格局,而且在机械装备上也不断获得进步,并使最终成品的花色品种在瞬间变幻无穷,极大地提高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效能。特别是多种新型纤维的诞生及纺纱精细化,使得不少面料在功能上不断接近丝绸,而生产成本却大大低于丝绸。用这些面料所制作的服饰,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当今生活中主流洗涤养护用品及电器功能匹配呼应,深得消费者喜爱。而丝绸受需要精心护理且易皱褪色等诸多自身弱点约束,难于普及消费,加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就是在一般的商场难于见到或很少见到丝绸商品的重要原因。同样,丝绸在国家外贸商品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能与昔日相比较。客观上,丝绸的生产和商品市场明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丝绸工业发展很快,在分布格局和企业规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种桑养蚕业已经逐渐转向西部地区。我国的西部濒临东盟、南亚诸国,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措施。可以预见,我国西部不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东部蚕业将逐渐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很可能如同西方国家一样,会逐渐地衰退下去。这样的情况已经形成。最显而易见的事例就是我国东部地区丝绸行业各个环节的从业者越来越少,后续乏人的局面已经形成。

    至少在江浙两省,农村种桑养蚕的人几乎都是不能外出做工而在家留守的老弱病残者,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

    在丝绸工业企业,熟练工缺乏是困惑企业的难题,车间班组长、操作骨干、工艺设计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老化且后继无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祖传工艺亦无人传承。有人担心,自唐代就成为贡品的吴绫,今后很可能只能在史册中见到。

    在营销环节,既有丝绸商品知识,又有经营贸易才能的年轻一代几乎不存在,而企业要培养一个二者兼具的业务员,同样也是很难的事情。

    从现有高等教育的情况来看,问题就更加明显:以丝绸冠名的专业院校完全没有了,甚至在大学里的专业院系也没有了。此前,全国除有浙江、苏州两所专业丝绸工学院外,在数所重点农业院校里还设有蚕桑或丝绸院系,从种桑养蚕、制丝、丝织、服装设计等相关基础理论到技术操作进行系统教育,为我国丝绸业培养了宝贵的专业人才。而今天,历经数代人的、纯粹的丝绸教育从高等教育领域的隐退,是否预示着丝绸业未来的前景和命运呢?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丝绸行业最大的两个因素仍然是蚕茧供应和丝绸(成品或半成品)的需求形势。蚕茧供应量与茧丝价格是反比关系;需求形势与供应价格一般是正相关关系。稳定合理的供应价格反过来对需求起着促进作用,而起伏不定且过高的供应价格则抑制需求的增长,这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近年来数次行业乱象,问题就出在茧丝价格大幅波动,加上市场上投机因素兴风作浪,破坏了茧丝生产力,也让许多长期经营中国丝绸的外商丧失信心,最终又丢失了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茧丝价格的起伏,既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也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行业内部原料供给与加工能力长期不配套。

    目前,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在思路上创新,在组织上科学,在功能上完善,在行为上规范的新机制。可根据我国丝绸行业各环节间既唇齿相依,又时常磕碰的特点,按照市场规律的总体要求,成立种、茧、丝、绸各环节的行业商会。这样,蚕茧的供需问题分别由代表蚕茧(农)的组织和代表丝厂的组织来商定。厂丝的供应问题又分别由代表丝厂的组织和代表绸厂的组织以及代表贸易商的组织来商定。这样方可兼顾和保护上下各环节和供需链条之间的利益,使产品价格能最大程度的反映价值,减少产业链中各环节间的利益冲突,使全行业能够平稳、良性发展。

    行业商会应该是由该行业的企业组成。应该让产销量大、在行业内有排头标杆作用的企业出任领导企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搭台配合,协助其制订相关游戏规则和划定红线。商会在企业和政府、行业内不同的环节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商会又强化了对企业的行业管理,把企业间的博弈引领向更深、更高、更广阔的商品和市场空间去。把那些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都归给商会去管。政府的意愿可以通过商会来转化,最终更好的维护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利益。商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更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会由企业组成,企业的事情交由企业办,行业的事情也让企业参与决策。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