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西北行:直击一百年前的丝绸之路
 

西北行:直击一百年前的丝绸之路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12-06   |  阅读次数:692次

 今天如果沿莫理循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与他的记录相对比,是无法不让人深深感慨的。最明显的红山嘴,1910年照片上十分荒凉,甚至还有牛马及卵石河滩;而现在则是红山公园。 
  现存的晚清民国时期老照片数量很少,且通常集中于东部沿海大城市,因此一百年前莫理循沿丝绸之路所拍摄的照片更可谓弥足珍贵了。 
  1910年,时任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的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决心深入亚洲腹地,更进一步增强自己对中国局势的了解。他乘火车抵达洛阳后,一路骑马,带着仆人和两辆骡车,行程超过一万两千里,总计174天,此举使他成为横穿中国抵达喀什的第一名外国记者。 
  在拍摄照片时,一个人内心的世界,决定了他想要观察到什么样的世界。在本书遴选的658帧照片中,不难看出莫理循时常把镜头对准西北的普通中国人:村民、差人、仆役、邮差、小贩、商人……与之相比,官员和传教士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 
  尽管他不吝称赞一路景色,但时隔百年,国人在回顾这些当年的真实记录时,内心更多的只怕是感到一种凄凉。照片上的大部分中国人都衣衫褴褛,即使在中心城市,房屋也大多都是蔽破的土坯房。当时西北没有一寸铁路,也没有汽车,可通行马车就已是最佳路况了,从兰州到乌鲁木齐他走了整整70天。 
  在多数时候莫理循对中国还是保持了积极的评价——除了对清军边防部队的士气和装备。在今乌恰县境内的两处堡垒中,他发现加起来仅有5名衣衫褴褛的守卫士兵,没有一个穿军装,其中一人甚至因吸食鸦片而终日昏睡,甚至让他觉得“我敢肯定这个边疆要塞会在三个拿着扫帚的老妇人勇敢的打击下陷落”。他因此致信中国的外交官员反映此事,希望引起他们重视,建议派驻军纪严明的边防部队来显示中国的尊严,因为每一个外来者将在这里获得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但直到1949年后,他所设想的情景才成为现实。 
  的确,今天如果沿莫理循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与他的记录两相对比,是无法不让人深深感慨的。他照片中的西安清真寺省心楼、兰州黄河水车、乌鲁木齐红山嘴、喀什香妃墓……等等,前些年我也曾去过,只是有些场景早已沧海桑田。最明显的是红山嘴,1910年照片上十分荒凉,甚至还有牛马及卵石河滩;而现在则是红山公园,位于乌鲁木齐繁华的闹市中心,周围车水马龙,被车辆和广告牌所包围。 
  如果莫理循能活着看到这一幕,他必定也会在震惊之余为之高兴的,因为如他本人在此行的备忘录中所写的,他一直“对中华帝国壮大与繁荣的各项事业均表关注”。也许他未曾料想到的是:一百年后他的故乡澳大利亚正与中国的繁荣休戚与共,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澳大利亚的繁荣。2008年4月9日,有史以来第一位能讲流利汉语的西方领导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盛赞“莫理循是中澳文化交流的先驱”,这一称号是他当之无愧的,虽然中国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都早已超出了他当年哪怕是最大胆的预期。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