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茧丝绸业--广西产业新力量
 

茧丝绸业--广西产业新力量

来源:广西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1-20   |  阅读次数:895次

“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突飞猛进,桑园面积由2001年65万亩发展到2007年202万亩,蚕茧产量由5.6万吨发展到20万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缔造了我国蚕业发展史上神奇的“广西现象”。
 
  茧丝绸业是农工贸紧密相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比较效益十分显著。发展茧丝绸业既可以有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又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既是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新经济增长点。
 
  广西地区茧丝绸业历史悠久,但一直不是全国主产省区,丝绸工业较落后。近年来,在广西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茧丝绸业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广西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蚕茧和桑蚕丝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一和第四位,成为令人瞩目、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大力实施以及自治区《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执行,2007年,广西茧丝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广西全年桑园面积达202万亩,同比增长11.9%;蚕种发放量560万张,同比增长10.9%;蚕茧产量突破400万担(20万吨),同比增长10.5%,继续保持2005年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地位,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接近30%、世界总量的18%,成为国内重要的桑蚕主产省(区)和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蚕桑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大亮点。全区蚕桑生产涉及81个县(市、区),近80万农户,338万人口,蚕农售茧收入达35亿元。
 
  桑蚕种养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向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区域集聚。2007年,仅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个蚕桑重点主产区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约占全区总量的90%。全区桑园面积万亩以上的县(市)达27个,年产鲜茧量万担以上的县31个。其中,宜州市、横县云表镇的蚕茧产量分别达到4.2万吨和7800吨,继续保持全国桑蚕第一大县和第一大镇的地位。
 
  发展桑蚕产业,已成为广西推进优势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大批农民养蚕脱贫致富,蚕桑新村处处可见。
 
  丝绸工业快速发展桑蚕丝产量超1万吨 桑蚕丝产量全国排名由14位跃居第4位
 
  广西蚕桑业的发展,推动了茧丝绸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广西积极引导桑蚕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及农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区内丝绸企业及民间资本发展缫丝生产,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多种渠道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鼓励东部和先进地区的优势企业到广西投资发展丝绸加工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丝绸工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1年广西仅有缫丝企业21家,生丝产量1292吨,绢纺、丝织等蚕丝深加工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广西丝绸企业已发展到73家,预计2007年桑蚕丝产量1.1万吨,丝绸工业产值29亿元,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35%和22%,分别是2000年的36倍和18倍,桑蚕丝产量由全国排名14位跃居全国第4位。
 
  横县、柳城、蒙山、合浦、浦北、宜州、上林、鹿寨、象州等地的丝绸工业快速崛起,出现了一大批县域丝绸工业企业。如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柳城县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合浦县常乐茧丝贸易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创利税数百万元的农工贸一体化丝绸加工龙头企业。
 
  “十一五”以来,我区的丝绸深加工已开始起步,产业链不断延伸,先后在鹿寨、宜州、六景建立了丝绸工业园,一批捻线丝、绢纺、织绸、丝棉被及综合利用等丝绸深加工项目已动工建设并陆续建成投产,丝绸工业有望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承接产业转移 丝绸工业迅速成长壮大
 
  近几年,广西区经委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广西丝绸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多次带队到江、浙、粤等先进地区招商引资,规模最大的是组织自治区有关部门、各市县代表和企业180多人参加的招商代表团赴江、浙等地进行广泛推介宣传,招商引资。
 
  区经委还积极利用参加全国有关会议和接待各地客户来桂开会、考察等时机,积极推介我区茧丝绸发展项目和宣传自治区以及各市政府在土地、资金、鲜茧收购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客商到我区投资、合作建设蚕桑基地和加工企业,各市县经委(经贸局)也积极组织企业到东部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目前,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山东省丝绸集团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江苏省苏豪丝绸集团公司、江苏华佳丝绸集团公司、浙江新丝路集团公司、江苏恒源达丝绸公司、浙江德清丝绸公司、浙江花神丝绸公司等一大批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较强的国内知名骨干企业集团已先后落户我区南宁、象州、东兰、宜州、蒙山、平南、来宾等地。
 
  全区已建设投产的73家丝绸企业中,外来投资合作企业已超过50%,除了蚕丝加工外,丝棉被、捻线、织绸、绢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品项目在我区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江苏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在广西原有的织绸生产企业停产多年后率先在宜州建成了广西第一家丝绸生产企业。
 
  在“东桑西移”的推动下,丝绸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联姻创建了集桑园基地建设、蚕种和缫丝生产、丝绸深加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联手在蒙山县创建的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目前正通过进一步发展丝绸深加工和进出口贸易,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建成工业销售收入达10亿元、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的大型上市丝绸集团。
 
  另外,苏、川、桂三省茧丝绸行业骨干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合作在环江共同组建的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我区拥有38组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的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都将为我区茧丝绸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广西丝绸工业正在逐步由单一的蚕丝生产向深加工推进,由粗放型生产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以来,广西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丝绸加工企业建立蚕桑基地,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建立蚕桑基地的扶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是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够紧密联系核心企业与蚕农的蚕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蚕农的组织结构,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加盟,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蚕桑生产体系,促进蚕桑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市场引导桑蚕生产和茧丝绸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与蚕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从而解决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切实保护蚕农利益,促进茧丝绸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目前,横县、柳城、鹿寨、宜州、象州、浦北、蒙山、平南、东兰等县已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部分县已形成了“育苗-种桑-施肥-蚕种繁育-小蚕共育-养蚕-蚕药-收购-烘茧-流通-缫丝-销售”等较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了茧丝绸业组织链、产业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对推进全区茧丝绸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蚕茧生产落后局面彻底改观 茧丝交易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蚕桑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广西蚕茧单产和茧丝质量水平的提高。使广西的单张蚕种产茧量由10公斤左右提高到30公斤以上,亩桑产茧量由55公斤提高到114公斤,高出全国平均产量一倍多;蚕茧缫丝级别由2A级以下提高到3A级以上,且解舒率好,上车率高,彻底改变了广西蚕茧生产的落后局面。
 
  2007年,全区优良桑品种、蚕品种推广率分别达到57%和95%,小蚕共育率达43%,方格蔟应用率达59.4%,亩桑蚕茧产量平均100公斤,茧丝长度900米左右,蚕茧的平均解舒率超过60%;桑蚕丝产品等级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级;缫丝生产效率提高1.5倍,用工减少40%,改变了广西“小茧形”、生丝等级2A级以下、产量低的状况,开创了优质“大茧形”、高档生丝的新局面。
 
  茧丝交易市场体系亦初具规模。2004年成立的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丝绸市场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在南宁、宜州、柳州、贵港以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立了客户服务中心或定点仓库,初步建立遍及全国主要产销区的仓储物流体系。2007年已拥有会员200多家;交易额达120亿元,覆盖全国各地,迅速成为中、西部新的茧丝绸交易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未来的双百亿产业
 
  自治区经委相关人士介绍,广西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环境,都非常适宜茧丝绸业的发展。
 
  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50万亩,全年养蚕800万张,蚕茧年产量达到25万吨,蚕丝产量1.8万吨。通过5~7年的努力,实现蚕桑农业产值、茧丝绸加工及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双百亿元。
 
  自治区经委负责人表示,广西将抓住当前茧丝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充分发挥我区茧丝优势,巩固提高和稳步发展优质蚕茧基地,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水平,发展丝绸深加工,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丝绸品牌建设、扩大内外市场份额。
 
  区经委将协同有关部门,从政策及资金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和服务协调工作,制订扶持我区茧丝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各地配套资金支持,推进茧丝绸农、工、贸一体化建设,做好鲜茧收购引导和市场监管,支持茧丝绸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同时,加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支持力度。近几年,区经委每年都安排近2000万元技术改造贴息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缫丝、捻线丝、绢纺、织绸、缫丝副产品综合利用及丝绸工业园区建设。2006年还从国家发改委纺织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中争取了300万元用于支持桑树皮纤维提取以及绢丝混纺高档面料的开发项目,以鼓励和引导丝绸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将继续建立和完善鲜茧收购许可办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区经委已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理程序暂行规定》、《鲜茧收购资格复审办理程序暂行规定》等办理鲜茧收购资格许可的各项规章制度,截止到2007年底,已审核认定鲜茧收购经营资格单位980家,对进一步规范鲜茧收购市场,提高蚕茧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东桑西移”工程  
 
  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这个工程的目的,是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我国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让中国丝绸产品从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均实现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
 
  “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工程,它有效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蚕桑业的发展。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基地建设两年来,广西被列入“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茧基地建设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支持2400万元;扩(改)种优质桑园12万亩,新建和改造蚕房10.8万㎡、示范推广方格蔟1800万片,配套蚕种场更新改造一大批制种仪器和设备。2006年首批6个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实施,已在广西5个市6个县的30个乡镇全面完成,共完成投资5512万元,在横县、柳城、浦北、融安、平南、东兰等6县建立了一批万亩优质蚕桑基地,扩(改)种优良品种的桑园6.3万亩,带动当地非项目实施区农户扩种桑园1.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示范,对广西茧丝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项目实施县(市)的发展推动更为突出,项目实施县的桑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30.2%、农民鲜茧收入同比增长42.8%、鲜茧产量同比增加37.8%,桑蚕丝产量同比增加33.79%、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加37.09%、利税同比增长72.89%,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东桑西移”基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地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