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漫漫丝绸路
 

漫漫丝绸路

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   作者:黄建谟   |  发布日期: 2010-10-11   |  阅读次数:966次

 丝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重要出口商品。美国是上世纪以来世界上最重要的丝绸进口和消费市场。中美丝绸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美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广州就开始成为海上丝绸贸易的第一重要港口,一直延续到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又开放了“五口通商”增加了丝绸出口口岸。

  美国立国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着棉花、西洋参等美洲产品访问广州,带回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美国,从而开始了中美之间的直接丝绸贸易。

    到20世纪,美国对华直接丝绸贸易发展起来,逐步上升到占中国丝绸出口的主要地位。在1825—182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生丝约87.35吨,丝织品2247501匹;同期对英国出口生丝约1349吨,丝织品263733匹。丝织品对美国出口已超过对英国出口的数量。这是由于当时美国丝织业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对美国出口以丝织品为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关税不能自主,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中国蚕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主要产品之一。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引丝扼绸”政策。他们利用不平等条约通过所谓“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中国蚕丝的出口税,提高中国丝织品的出口税;又把洋绸的进口税大幅度降低。这样,他们一方面大量掠夺廉价的中国蚕茧生丝,运回国内加工生产;另方面在中国倾销他们的丝织品,扼杀中国的丝织业。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每年生丝出口从未超过500吨,到1895年即增至5500吨。与此同时,大量的洋绸涌入中国市场。

    1894年中国输入洋绸283担,到1901年即增至1417担,六年间数量增长5倍。洋绸很多是采用中国的低档丝原料或者与其他原料的交织品,成本很低,向我国倾销,严重打击了我国内的丝织业生产和国内消费市场,造成我国丝绸业生产结构的畸形发展,丝织业趋向衰落,而蚕丝生产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牟取暴利的廉价原料供应。

    20世纪起美国成为最大丝绸消费国

  美国本国不生产蚕丝,但美国人民早就有穿着丝绸的习惯。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民最多的国家,市场广阔。从20世纪开始,世界生丝主要消费市场已从西欧转向美国。1908年世界生丝总产量为24000吨,其中中国占33.02%,日本31.4%,意大利20% 。在产量上,中国仍占微弱多数。

  但在世界贸易量上,1909年日本出口13500吨,已取代中国成为第一输出大国。日本生丝出口逐年增加,在世界上占有霸主的地位。美国从1916年生丝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60%,随后逐年增加,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

  为了促进丝绸的消费与贸易,美国于1921年1月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世界丝绸博览会。上海丝绸行业应邀派出了丝厂业代表及辑里丝业(湖州生产的手工丝)代表,绸业未派代表参加,所带展品只有丝没有绸。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业界对英文Silk的理解。西方对Silk一词的广义理解是指生丝、绸缎及制品;而当时国内丝绸业界的理解,丝是原料、绸是成品,从不混为一谈。因此,只有丝业代表及产品参加博览会。事后一位参加博览会的中国代表不无遗憾地写道“倘杭州锦缎、湖州华丝葛、盛泽纺参加展出,必占优势而增国光”。这件事也反映了当时我国丝绸业对外交流的局限性。

    上世纪30年代是世界丝绸贸易一度最繁荣的时期。在1924年至1934年美国生丝进口一般占世界贸易量的75%左右。其中从日本的进口在进口总量的比重,由1931年的80%左右上升到1933年的90%以上。而中国的缫丝工业,在洋商的操纵垄断下,资金及技术人才缺乏,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加以国际市场竞争剧烈,出口情况每况愈下。在1932—1938年中国生丝在美国进口中的比重,只有2-5%,濒临存亡之际。

    生丝供应中断,尼龙取代生丝

  在二次大战前,美国进口生丝主要用于男女针织丝袜,用量很大。这不同于西欧的法国和意大利市场,生丝主要用于生产头巾、领带和女式服装。美国的针织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需求数量增加,对生丝质量也提出更高的标准化要求。丝针织的开拓为生丝用途开辟了除原有传统用于女装、头巾、领带等高级华贵消费品以外的广阔市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和中国生丝对美国的出口完全中断。美国政府被迫宣布生丝为应急军需品,接收进口商和工厂的全部生丝库存,统一调拨使用,用于制造降落伞和其他需用生丝的军用物资。战争和消费的需要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合成纤维“尼龙”(我国称之为锦纶)问世,成为生丝的代用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尼龙品质日益改进,产量快速增加。现在生产女长袜的尼龙,不仅完全取代了生丝,而且还进而广泛用于服装和其他工业产品,是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

    二次大战后,1946年美国恢复生丝进口。但我国的蚕桑生产和丝绸工业因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产量锐降,出口较战前剧减,总出口量仅及1936年的1/5。1946—1949年,我年对美国的生丝出口仅二三百吨。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敌对政策,我国与美国没有贸易往来,丝绸对美出口完全中断,

    1972年中美恢复丝绸贸易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恢复了贸易往来。1972年春季,中国首次邀请了42名美商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其中一半是经营中国出口商品的商人。其中就有三四位是解放前就从事中国丝绸贸易的商人,是对华丝绸贸易的老手。丝绸业界的美商都期望能恢复解放前对华丝绸贸易的好景。虽然美国市场对中国的丝绸有很大的需求,我国也有对美丝绸出口的强烈愿望,但两国间的丝绸贸易在随后的几年一直处于很低水平。1972年仅出口226万美元,仅占我当年丝绸出口总额的0.08% 。1976年虽增至501万美元,也仅占当年丝绸出口总额的0.16% 。我在美国丝绸进口中也只占很小比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对中国的丝绸进口实行歧视性关税,中国不能如同日本和其他丝绸出口国家享受最惠国待遇。美国对我真丝绸要征收65%的高关税,丝绸复制品税率更高达90%以上,数倍于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使我丝绸产品在竞争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正是“四人帮”极“左”思潮泛滥之时,当时在出口做法上,片面强调要“以我为主”,在合同作价上只能订人民币价格,而当时的汇率完全由我官方决定,不公开透明,不能预购期汇。因此美商在签合同时无法预知交货时的美元价格,计算成本和售价,有时汇率波动很大造成亏损。在贸易做法上,我们也不按照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例如,不接受国外的定牌,只能使用自己的抽象口号式的商标,美商无法接受。

  为了加强对美国市场的了解,扩大影响,外贸部于1975年3月派出了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韩芳宇带队的中国纺织品贸易代表团。这是恢复贸易往来后的第一个贸易代表团,美方对此较为重视。当时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老布什在其官邸举行酒会,为代表团饯行。到美国后,由半官方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负责接待,并派员全程陪同代表团进行访问。美国大通银行董事长洛克菲勒在纽约银行总部举行招待会欢迎代表团。我驻美国联络处和在纽约的驻联合国代表团给予热情和大力的支持。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专题报道此事。

    上世纪80年代,纺织品包括丝绸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最重要大宗商品。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次访问可以说是中美恢复贸易往来的破冰之旅,对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起积极作用。

    贸易协定促进丝绸出口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加强政府间高层往来。同年7月,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和美国驻华大使伍德科克在北京签署了贸易关系协定。协定规定“对来自或输出到对方的产品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从而解决了美对我丝绸出口的歧视性关税的障碍。

  1980年9月,薄一波副总理和卡特总统签订了第一个中美纺织品协议。协议规定了纺织品配额及增长幅度。丝绸进口不受配额限制。从此,中国丝绸产品对美国出口不受配额限制,而且享有最惠国待遇关税,国内也加强推销活动。80年代初就在纽约成立中丝(美国)公司,各种丝绸贸易小组频繁访问美国,在纽约举办了丝绸展销会和丝绸时装表演,并邀请美国地理杂志来华访问,出版中国丝绸专刊。该杂志发行量大,影响很广。由于上述各项促销活动,增进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丝绸的了解与喜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丝绸生产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占世界贸易量的80%,在货源上对出口给予有力支持。因此,我对美国丝绸出口迅速增长。

  1986年,我对美国丝绸出口金额为1.08亿美元,为1976年的21倍。90年代后,美国市场丝绸消费持续增长,丝绸进口额在2000年达22.35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16.09亿美元,占美国丝绸进口总额的72%。

  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放开丝绸出口经营权,而蚕丝产量快速增加,且出口较内销盈利大,企业间盲目自我竞争,一度造成“量增价跌”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出口形势波动很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和2005年我对美出口均在17.5亿美元左右,较2003年的14.4亿美元有较大增加。但随后几年大幅度下跌。2008年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仅出口8.8亿美元,占当年全国真丝绸出口总额的1/4,美国仍占我出口市场的第一位。

  纵观中美恢复贸易往来30多年来,由于技术革命促使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淘汰。我国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丝绸出口也由原料出口逐步向深加工、附加值增多的产品发展。因此,对美出口品种已从80年代的绸缎与服装成品各半的比重发展到近年来丝绸服装及制成品占90—95%左右的绝对比重。近十年,对美真丝绸商品出口约占我常年真丝绸出口总额的1/3左右,一直占我丝绸服装出口额的40%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和消费市场。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发布的数字,2005年全年进口纺织品服装892亿美元,其中服装687亿美元,占总额的77%;非服装类(纺织原料及制品)205亿美元,占总额的23% 。近几年进口续增,目前总额将超过千亿美元。

  丝制服装在美国服装进口中占很小比重,2005年为21.5亿美元,仅占服装进口总额687亿美元的3.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贸易中心(CTI)专家估计,美国内丝绸服装年销售额在80—1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分析,在2003—2005年,我丝制服装在金额上占美进口的82-83% ,而按折成绸缎的数量计,则占总进口量的92%左右。与此同时,意大利服装制品在数量上仅占1.5%,金额则占7.2% 。这反映了我丝制服装出口还是粗放型,产品的附加增值很低。提高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应是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

  美国市场对丝绸商品的消费观念有异于欧洲。美国消费者更崇尚于产品的实用价值。在美国市场上,混纺的丝绸服装,如丝蔴、丝毛(如丝与羊绒、丝与安哥拉兔毛)以及丝与粘胶纤维的产品都销售较好。关键在于价格和式样,适合中等收入的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要,以休闲服装为主,穿着舒适、实用,有个性化、流行化;又能体现丝绸产品原有的神秘感和文化内涵。以生丝为基础的纺织纤维多元化是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我国丝绸产品的品质,改善产品结构和经济管理水平,以力争保持我国丝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

  中美丝绸贸易融化着经济和文化交流,长期以来为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美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后这条丝绸之路将伴随着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继续漫长走下去,永不衰落。

 

参考文献:

1、联合国ITC Silk Review

2、朱新豫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

3、广东丝绸志

4、上海丝绸志

 

作者简介:作者为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