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云南:小蚕茧改变一个村
 

云南:小蚕茧改变一个村

来源:云南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9-13   |  阅读次数:817次

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区的思茅区六顺乡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的群众没有想到,这一张张小小的蚕茧,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第一个改变:这些祖祖辈辈只知道“农民就要种粮”的庄稼汉,要在蚕房里伺弄一种“吃不得”的小东西。

    第二个改变:种粮一年收一季,养蚕一年收四五次,而且蚕茧一收,就可以把现金抱回家。

    第三个改变:村里新房一幢接一幢地冒出来――农民富了。

    走进陈光兰家崭新的房院,她喜滋滋地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蚕经。

    2008年,六顺乡根据南邦河村的资源优势,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决定在南邦河村实施蚕桑产业连片开发,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陈光兰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带头把自己家的好田好地拿出来开发成桑园。“当时的乡干部来给我们做宣传,给我们算过养蚕的帐,我觉得划算,而且还有政府扶持,想是不会错,就种了”。陈光兰告诉记者,当初为了扶持蚕桑产业,政府每亩蚕桑补助300元,盖一间蚕房补助300元,头一年还补助三次桑田的肥料。

    当年,陈光兰就养蚕6张,收入6000多元。“头一年桑叶少,养蚕的技术也才刚刚学,收入还少。”第二年,她养蚕九张,收入到了12000元,翻了一番。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养蚕8.5张,还可以养两季,可以到12张多。

    “蚕桑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一个月就可以见钱。”尝到收获喜悦的陈光兰对记者说,“以前卖谷子也只有2000元左右,基本是只管饱,没钱花,更没钱盖房子。”现在,她家盖起了新房,花了13万元,政府补助1万元,虽然还差下了贷款8万元,但就凭她的十多亩蚕桑和20亩咖啡,她不愁用一两年时间把这个钱还上。

    杨云宏是大河边村民小组小组长,也是该村的养蚕大户。他也对记者数起了当蚕农的好处:“从包产到户到如今,我们一直种粮,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政府扶持我们搞产业开发,见效快,收益好。出去打工还怕拿不到工钱,还是在家乡养蚕来得稳当。”今年他家仅蚕桑一项就有9千元进帐了。

    不是所有的大河边人都象陈光兰、杨云宏这样的想法。更多的群众是怕养蚕不种粮了会“饿肚子”,那些在政府发动下领了每亩300元的补助并种下桑枝的人家,随后又把桑枝挖掉种上了粮食。施正琼家就是这样的。可是,当看到养蚕户把一袋袋白花花的蚕茧换成了一匝一匝的现金,她后悔了,今年雨季一来,就跑来村妇女主任家打听:“我现在要把粮食收了种桑,政府是否还给桑苗?蚕种还有没有补助?”

    乡领导说,群众是最信“眼见为实”,只要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希望,政府就不用再去发动了,他们会一户带一户地相互学习,促进发展。这时乡政府要做的是怎么服务好产业,服务好农户。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六顺乡除了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外,就是及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今年,为了把蚕桑产业扶持成大河边村民小组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政府还投资50万元建设了一条桑田排水沟渠。

    现在,六顺乡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蚕桑基地已种植459.6亩。2009年共养蚕185张,总产量7.5吨,产值15万元,今年入春以来,已完成399亩的桑树嫁接,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