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中国纤维检验局:鲜茧质量下降 监管任务异常艰巨
 

中国纤维检验局:鲜茧质量下降 监管任务异常艰巨

来源:中国纤维检验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9-08   |  阅读次数:954次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整体部署,中纤局组织专业纤检机构,集中开展了2010年春茧收购期间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为维护正常的蚕茧收购秩序保驾护航。

    今年春蚕生产前,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部桑蚕茧主要产区遭受了严重的旱情灾害,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相继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的天气,导致桑树生长缓慢,桑叶产量下降,成熟度不高。各地政府调动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有关部门采取了调整发种时间、强化桑园管理、分阶段计划喂养、加强技术指导等应对措施,保证了春茧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自5月下旬春茧上市,在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重庆、四川、陕西等11个蚕茧主产省区的专业纤检机构及相关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同开展了春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据检查情况,今年春茧生产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蚕茧质量同比呈现下降趋势,二是收购价格大幅上扬。

    本期蚕茧平均质量指标分别为:上车茧率90.8%、茧层含水率18.9%、好蛹率86.9%、干壳量9.2克、茧层率23.2%、毛脚茧率13.3%。其中:上车茧率、茧层含水率指标同比(与去年同期比较,下同)基本持平;好蛹率、茧层率同比降低近3个百分点;干壳量同比降低0.1克;毛脚茧率同比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尤其是重庆市平均毛脚茧率高达52.1%,安徽省宣城市达30%。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西南部主要产区的旱情灾害和中部产区春茧生产期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严重影响了桑树的生长和桑叶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桑叶产量同比下降了30%,同时由于光照不足,桑叶叶肉薄,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了蚕茧质量的下降。二是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茧丝绸市场行情企稳回升,缫丝企业对蚕茧原料的需求迫切,致使蚕茧生产单位(农户)和收购单位在蚕茧生产和收购加工过程中,一味追求蚕茧数量,忽视蚕茧生产和收购质量,不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大量生产和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

    本期桑蚕鲜茧收购指导平均价格为1295.7元/担,实际收购平均价格为1509.6元/担(中准茧级),实际收购价格高于指导价格302元/担,平均价格提升幅度达26.8%,山东省和江苏省价格升幅超过65%。实际收购平均价格同比提高达50%以上,创近10年来的新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前几年茧丝价格过低,尤其是2008年秋茧收购价格远低于蚕农种桑养蚕的成本价,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桑弃管现象,造成连续两年蚕茧产量大幅减产(2008年下降15.9%,2009年下降17.8%)。二是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缫丝企业产能增长过快,而东部地区并未同步下降,全国缫丝产能已大于原料供应和市场实际需求。缫丝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在亏损状况下被迫加入高价抢购原料的行列。三是今年春季出现的干旱和低温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影响了蚕桑生产,进一步加剧了原料供应偏紧的状况。四是收购秩序较为混乱助推蚕茧收购价格的上涨。鲜茧收购虽然实行了资格认定制度,但是不具备鲜茧收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的高价抢购蚕茧的行为依然明显存在,严重扰乱收购市场秩序,加剧了蚕茧资源市场竞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鲜茧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桑蚕干茧和生产品丝的交易价格也随同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62.4%和52.2%,按目前的鲜茧收购平均价格计算,生丝的生产成本近31万元/吨,而近期生丝交易价格仅为29万元/吨,每生产1吨生丝亏损近2万元,“茧丝价格倒挂”现象严重。

    据统计,春茧收购期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040人次,检查茧站683家,同比增幅达24%。监督检查桑蚕鲜茧总量1.11万吨,占已收够总量的41%,同比增幅超过200%。本期检查共现场抽样检验桑蚕鲜茧1105批,占监督检查蚕茧总量的90%以上。在检查过程中,专业纤检机构执法人员现场处罚了59家存在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占被检查茧站总量的9%,同比增加26家。对16家存在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进行了立案查处,占被检查茧站总量的2%。各地正按照中纤局年度工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干茧流通和鲜茧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是通过干茧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干茧质量检验分析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加大监管工作力度。二是加强夏茧和秋茧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服务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规范鲜茧收购加工单位鲜茧质量检验和生产加工行为,改善蚕茧收购质量,保护优质蚕茧资源。三是与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贯彻落实《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茧丝流通管理办法》,加强鲜茧收购资格中质量保证基本条件方面的监督检查,打击不法收购行为,携手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