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重庆】易地搬迁+蚕桑配套 黔江中元村走出扶贫模式
 

【重庆】易地搬迁+蚕桑配套 黔江中元村走出扶贫模式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9-08   |  阅读次数:767次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一耳熟能详的古言,形象地勾勒出了渝东南地区的贫困面貌。而在黔江,石会镇中元村又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中元村距石会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黔江主城区36公里,山高坡陡,是典型的山区。

    按理说,这样一个既“掉角”又缺少资源的贫困村,扶贫开发相当困难。但中元村却开创出易地搬迁加产业配套的扶贫模式。

2005年被列入市级贫困村至2009年,中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6元,4年来人均增收2678元。

 

易地搬迁:海拔降了生活方便了

    中元村六组,或许是这个市级贫困村里最贫穷的地方:68244名村民居住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村民需要跋山涉水步行15公里,才能在一个名叫团坝子的地方买到东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农民居住太分散,建基础设施代价太高,只能通过搬迁,集中居住,才能让他们逐步脱贫。”中元村支书费远忠说。

    搬迁工作刚启动时,一些村民表示住惯了山上,不愿走。费远忠就和村里的干部分头去做工作,有时一天要走好几户人家,对方却常常没有好脸色。

    好说歹说,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搬迁从200710月开始,截至目前已在中元村一组集中安置73328人,不仅大部分六组村民搬了下来,四组的不少村民也一起搬了过来。

    集中安置好村民后,中元村利用上级资金,修建村道6条共45公里,基本实现了组组通路,覆盖面达到98%

“我家原来住在高盖上,只知日出日落,肩挑背磨守贫穷。如今搬到公路边,吃的是自来水,走的是硬化路,日子越过越快活……”村民黄兴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配套:“蚕宝宝”变“金元宝”

    “光搬迁还不行,村民搞什么产业,才是脱贫的关键。”费远忠说。

    根据中元村雨量适度、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中元村确定了以蚕桑为主的产业路径。

    “黔江区正在发展蚕桑业,我们跟着搞,不仅能就近学技术,还能得到不少实惠。”一位村干部说。

    他口中的“实惠”,指的是区林业局的补贴政策:农民每发展一亩桑蚕,就能得到约1600元的补贴,包括种苗补助0.38/株、大棚补助350元、方格簇补助200元等。而1亩蚕桑平均年产鲜茧100公斤,按市场价17.4/公斤计算,亩产值达1740元,减去成本350元后,净收入还有1390元,比传统农业划算得多。

    正因为此,农民也很积极。仅两年,中元村的桑园面积就增加到1445亩,2009年产茧1450担,人均增收445元。

    “今后,我们将鼓励搬迁下来的农户承包桑园,规模种植,既能实现栽桑养蚕的规模效益,又能有效杜绝土地撂荒,让搬迁农户的生活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费远忠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