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踏访“辑里湖丝”诞生地
 

踏访“辑里湖丝”诞生地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9-01   |  阅读次数:951次

在浙江湖州,有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水乡小村,在晚清及近代便以“辑里湖丝”名震天下。上海世博会开幕开园后几日,我们便来到了这个村。数不尽的桑树,河道两旁农家鳞次栉比,行走中又见村里几位老人在门前放下一张矮凳,对着你质朴地微笑,似乎在欢迎你,告诉你,这里是东方蚕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首届世博会中国唯一获金奖的“辑里湖丝”的诞生地——南浔镇辑里村。

  辑里村,在元末时期初现规模,那时它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镇有七里之遥,因而被简单却又诗意的赋予了“七里村”这样一个名字。

  “七里村”的名称直至雍正初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至此,“七里”被雅化为“辑里”,大概是南浔镇的丝商为赞美该丝所为,还因“七”与“辑”在吴方言中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因而这并不是无道理的雅化。

  1851年,在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上,“辑里湖丝”一举夺得金奖并名扬四海。在村头屋角,我们听到了村里老一辈们口述传下的故事,一些关于“辑里湖丝”的渊源和来龙去脉。

  村里一位86岁老人温福全说,在清代康熙年间,全国各地总共进献给朝廷九条丝质的皇袍,其中用“辑里湖丝”作经线织成的那一条无论从质感上还是色泽上,都是最好的一件。那时候,村民也不明所以,他们就是觉得这块风水宝地有神龙相佑。后来,清皇室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线精织而成。相传,道光皇帝平常最喜欢穿湖绉衣裤,有一次,他的一件湖绉裤子破了一个小洞,由于太喜欢那条裤子,就决定补补再穿。没想到内务府为了补这条裤子,竟然花了3000两银子。皇帝的“节俭”成了奢侈,可见“辑里湖丝”的金贵。

  明代中叶,“辑里湖丝”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但是“辑里湖丝”的质优之因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谜团,只留下一句“纤长少断、丝光洁白”成为“辑里湖丝”世代相传的美赞。清道光二十年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这才揭开“辑里湖丝”的神秘面纱。

  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辑里湖丝”,作为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由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授奖,并赠送“小飞人”画像。这以后,南浔“辑里湖丝”又于1921年在美国旧金山、1923年在纽约的两次万国丝绸博览会上获奖。另据《徐愚斋日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过生日,有人把“辑里湖丝”作为礼品献上,得到了女王的奖励。159年后的今天,“辑里湖丝”再次登上世博会的舞台。201049日,两捆重400克的金黄色柔丝作为浙江馆的“镇馆之宝”从浙江湖州启程运往上海世博园。

  在辑里村,看不出这是世界瑰宝“辑里湖丝”的原产地,它依旧保持着“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原生态。正逢春蚕吐丝做茧时,只见家家户户腾出整个前屋客堂来饲养“上山”的“蚕宝宝”,侧耳聆听,就会有春蚕食桑时窸窸索索的声音,一如细雨抚叶而落。在过去,一般农户家里在养蚕的时候是拒绝来客的,一来是为了给桑蚕安静的空间以免打扰;二来是为了控制整个室内的温度不受影响;再者是一些民俗上的禁忌。现如今随着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来到辑里村,您可以亲扣任意一户农家,蚕农们都会热情的欢迎你来观赏“蚕宝宝上山”的壮观场面,当记者问户主:“这蚕室里共养了多少蚕?”户主的脸上露出喜悦之色,她风趣地答道:“一颗茧子好比一只‘元宝’(银子),数也数不清啊”。当我们再亲眼看到村办丝厂缫丝车间里从蚕茧里抽出的蚕丝,丝丝如雪,不禁赞叹大自然万物之玄妙。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