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如何看待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现象(一)
如何看待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现象(二):成因和特点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所社会经济学家兼主任)
国内的农产品是封闭运行,国际市场上的韩国、日本也是封闭运行的体系,国内长期以来是存在农业与工业的剪刀差,把农业压倒农村,这样的体系。应该讲国际市场整个变化对国内市场有比较强的迁移,而且这种迁移随着我们主要谷物市场的市场化因素越来越多,牵引也会越来越强。
从这种报价情况来看,面粉加工企业来讲,最近我在河南与一家面粉加工企业有一个改制的合作,我非常清楚,对于面粉加工企业来讲,对小麦的囤积,存货的需求会很大量的增长,假设价格未来整体是上扬的趋势。企业行为的变化,农民生产行为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这个封闭市场主要谷物变化。控制来讲我觉得中国政府是能够控制住的,政府每年都有7%、8%的谷物价格的提高,它是有安排因素的。
即便国外市场因为货币炒作因素弄的波涛汹涌,价格波动非常激烈,但国内取决于政府的控制力,这个牵引力我们不容小觑。全球农产品价格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强的趋势性上升压力呢?
我比较赞同郑老师的一个观点,对农产品的分析,从供求上讲确实越来越发现解释力越来越弱,从供求上大家喜欢讲微观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天气变化都是一些偶发的事件,欧洲国家政策的变化,去年美国通过对玉米加工大幅度乙醇补贴,导致原来种大豆的农户、耕地改种玉米,而大豆价格一下飙升得很高。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以来,农业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人类的吃饭问题却得到了解决,这个解决只有一个方式,都是通过一些技术的变革,一些创新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人类吃饭的问题,从供求上讲的话,我不知道这个人均数有没有学者真正做过一个度量。时间段拉长,拉30—50年,看一下主要谷物价格涨幅因素中间的结构性因素到底有多少。结构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在主要的谷物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中到底各占多少,是结构性因素占主要因素还是货币性因素占主要因素。
我刚才在想一个方式,我们能否在这么长时间内找到价格相对比较固定的价值物,比如三十年前这个固定的价值物能兑换多少斤大米,兑换多少斤小麦,今天相对的价格结构是怎样的。如果有这样的结构,我们大概能够区分目前主要农产品上涨到底结构性因素有什么。当然我提供的是一种方法,固定价值物这个东西,研究者第一反应是贵金属或者黄金,但黄金本身也受货币波动的影响,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黄金的波动幅度也挺大。
黄金是不是能作为剔除掉通胀因素的稳定价值物,作为我们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出来,能够实证地分析出来,它大概能占多少,我不知道,只是提一个想法。因为我是做宏观,货币的逻辑性因素也是比较强的。从中国式通胀的逻辑来看,它有一个很明显的传递信号,多了货币超发以后,土地资产价格,包括楼市价格出现上涨,后面通胀的阶段就是物价要涨,物价上涨有两个方面,一是物价中间构成大量的城市的服务性价格大幅度上涨,服务性行业最大的成本是土地、房地产的价格,它是个基础。
整个服务性价格上来以后经济大幅度上涨是什么样的。务工就必然面临倒逼式的需求。最近随着资产泡沫的衍生、恶化。尽管中国没有像美国有一个很好的劳工保护和劳资之间的协调关系,但这种倒逼式甚至用极端事件的方式也推动了中国整个务工的报酬,这些年是一个明显的上涨,像今年上半年沿海地区出现20%—30%的上涨。
务工成本的上涨就牵引着务农的机会成本在涨,这样会一直牵引大批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这样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我们叫化石能源在农业中的运用,也就是大量化肥的运用,总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间,石化、化石能源就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变成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决定因素,除了务工的报酬问题以外,化石能源金融化以后大部分产品都有产品金融化或者金融衍生化的现象出现,它很大的因素不是由化石能源本身的实体经济勾画的因素,而是由货币的因素,金融的因素决定化石能源的价值。
这是我们次债危机之后演变金融危机过程中已经看到演绎了很多,是一个鲜活的教材。成本角度来说,海湾地区算了一下,一桶石油的成本就只有5美金,美国北海岸也不过12、15美金的成本,成本角度看根本不可能解释化石能源价值决定因素,因为现在的价格都是70、80美金,化石能源背后是由金融来决定的。
由于化石能源又在生产资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得避免使得金融概念带来了农产品价值的决定。石油价格涨了,运输的价格可能要涨,化肥的价格肯定要涨,饲料的价格随之也要涨。
一是金融使得资产价格、楼市价格提升,导致务工的成本,城市的生活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牵引,二是生产资料的成本因素介入,这两方面因素肯定是一个交叉,最终推动着我们农产品在物价最后阶段,在通胀后期阶段,当然在中国粮食是封闭运行的,主要的粮食政府是强控、封闭运行的格局,它控制的幅度相信中国政府也能够控制,但其它以外的农副产品、市场这块,货币因素会有一个很强的牵引作用。
目前我个人认为,全球来看,结构性因素,今年天气变化因素肯定是一个触发点,从长期上涨的趋势中偏离长期上涨的轨道,短期由于结构性因素而出现跳跃性的暴涨,我们研究不是主要研究天气,因为我们不做投资,不做市场交易,市场交易肯定要捕捉这种机会。我们做研究肯定要看到这个趋势,这个趋势的最终决定因素,或者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要看到全世界整个流动性。
从全世界整个流动性角度来讲,长期趋势很难改变,而且长期趋势的轨道出现变轨,由以前平滑的角度甚至变成更陡的角度上升,特别是这次危机以后,全世界的主要储备国家都是通过本国纸币贬值的方式来为自己过去过度的负债来买单,这种方式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全球经济长时间低迷期,会长期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低利率的政策长期保持,加上市场中间过多的流动性,因为农产品金融化程度比较高,炒作有一个前提,另外对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影响也会决定着农业整个生产资料价格水平。
现在大部分全球宏观经济学家的意见越来越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世界经济复苏的轨迹很有可能是一个L型和U型,特别是经过所谓的V型救市的幻觉破灭以后,大家认为未来的轨道很有可能是L型或U型,也就是在底部的时间会很长,底部的时间很长就决定了货币充盈程度,资金价格会长期保持在低位。
虽然经济低迷对整体全球有效需求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但货币过多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很难有下降趋势。甚至一旦出现结构性事件,或者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失控决面,有很有可能使我们大宗商品和农产品出现飙升、失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