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广西2010上半年桑蚕经济效益调查报告
 

广西2010上半年桑蚕经济效益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茧丝交易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7-19   |  阅读次数:544次

蚕农满意蚕茧价格 用工短缺是瓶颈

4月末5月初以来广西蚕茧陆续上市,收购价长久在高位运行,蚕农可说在本季蚕茧收烘工作中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中国茧丝交易网在7月上旬组织了专题调研,深入广西宜州、鹿寨、宾阳、横县等从北到南具有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重要蚕区,就蚕农生产积极性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红点所示为此次调查的蚕茧主产县
 
一、蚕农收益比较
 
 

调查对象中,既有养25张的专业大户(宾阳张大哥),也有以做小生意为主,养4张当作副业经营的一般农户(宜州韦哥)。总成本包括购买桑苗、蚕种、蚕药蚕具、化肥等农资费用,也包括雇人采摘桑叶的劳务费用。化肥蚕药等农资价格与去年持平,蚕种价格今年有较大幅度的上涨,由去年同期的40/张上涨到70/张,桂北个别地方价格还要更高。不过,每张几十元的涨幅完全可以被纯收益消化掉。

 
二、桑蚕与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收益调查
7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北京出席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广西甘蔗、蚕茧产量居全国首位。”作为广西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作物品种,蔗糖和桑蚕面对面的竞争是存在的,对农民而言,今年蚕茧价格非常理想,在宜州等主产区,桑蚕业对农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甘蔗种植业。
1、桂北:宜州怀远镇骑龙村以桑蚕作为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平均每户养蚕两张以上,最多的有四张。当地村民介绍说,现在种甘蔗每亩地一年的收入不到800元。而且种甘蔗是重体力活,榨季要请工请车,管理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已经很久不种甘蔗了。养蚕在村里已经形成了习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兴趣不高。今年第四批蚕虽然受僵蚕病影响比较严重,但除了一些蚕病严重的村屯种桑养蚕收入反而不如去年同期外,蚕农算上半年4、5批蚕茧的总帐,收益依然可观,如果按全年计算亩桑年收益要比甘蔗高出一倍以上。家中养蚕的韦哥说:“按照上半年这样的价格,种桑养蚕比种植任何其它经济作物都要划算。”
2、桂南:茉莉花栽培种植是横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不少农户都有在种植茉莉花,云表镇旺庄村的村民们也不例外。许多蚕农在种桑养蚕的同时也在种植茉莉花,白天采摘茉莉花,晚上喂养蚕。就今年的情况而言,多数蚕农表示今年养蚕的收益比种植茉莉花要好些,现在该地的蚕茧收购价在28-30/斤左右,上半年总体价格水平也较为稳定。茉莉花的售价差价就比较大,受气候的影响更大,好的时候可卖到8-10/公斤,差时只能卖到1元钱。在旺庄,村民在选择种植茉莉花和种桑养蚕间的冲突并不大,养蚕农户的数量与往年基本一样。
 
三、蚕农经济收益满意度
毋庸置疑,30元/公斤的收购价是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的,此次走访的宜州、鹿寨、宾阳、横县四县市的所有蚕农都对价格感到满意。横县养蚕专业户张大哥说,这是是他十多年养蚕史中见过的最高价格。
“前1715,横县云表镇旺庄的蚕农用这样的一个词形象地概括了这段时间里蚕价走向,“将近35/公斤的价位真是多年少见,前几年虽然也出现过高位收购价,但也只在32/公斤左右,今年养蚕真是赚大了。”旺庄的蚕农黄大叔兴奋地说道,难掩内心的喜悦。
鹿寨黄冕乡的甘姐更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她从事桑蚕业的热情:家里的6亩田地已全部种植上了桑树。
 
四、蚕农的夏、秋茧愿景



蚕农张大哥认为,今年高位的收购价带来高收益一定能大大地刺激农民们的养蚕积极性,下半年蚕茧的数量一定会增加,自己作为专业户,也会对想要养蚕的农户提供帮助。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蚕茧产量并不是想象中的,只因价格高企,蚕农就拼命克服一切困难,多干快干翻倍出蚕茧,相反,蚕农普遍对天气和蚕种质量问题感到担忧:7月上旬,广西全境遭遇35度以上高温晴热天气,采访中,田间地头地表温度达到40度以上,炎热的天气给夏蚕饲养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再遇上蚕病爆发,即使蚕种发种量大增,最后蚕茧产量质量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对于秋茧价格,蚕农还是充满期待,认为蚕茧收购价不低于22、24元/公斤,“种桑养蚕还是有赚头。”
 
五、种桑养蚕不可忽视的瓶颈:劳动力、土地、蚕种
1、劳动力
对许多“80”后、“90”后农村新一代劳动力而言,和祖辈父辈一样,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劳作是不够“潮”的,宜州、鹿寨的年轻人奔向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宾阳、横县年轻人进首府南宁、东进广东打工,种桑养蚕再如何高的收益,也很难留下这些适龄劳动力。养蚕大户以50/天价格花钱雇工护理桑园、采摘桑叶、喂养幼蚕,与柳州工业产业工人1800-2000/月的工资收入相比,没有太明显的优势。
另一个正在显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是农村家庭日趋小型化。宜州韦哥说:“养蚕很辛苦,需要劳动力,我一般在外面跑生意,现在只老婆在家里管理桑蚕。之所以养一张蚕,实在是因为劳动力不足,一张蚕,每天要采8袋桑叶,一个人管已经够辛苦了。如果请人工帮管理,每天四五十块钱的人工费,又担不起。”
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非桑蚕业的专利,在许多地方的农村都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解决或缓解这个难题,已大大超出桑蚕业一个产业所能及的范围。
2、土地
尽管价格令蚕农十分满意,不过桑园的大规模扩张显然也不尽现实,一来相应的劳动力供给跟不上,二来桑园面积自去年价格回升以来也有一定的恢复,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如鹿寨甘姐所言,“我对今年的价格非常满意,但想要增加发种量也不能够了,家里面就六亩地,全部都种上桑树,没有再多的地可种了。”
3、蚕种管理
桂北主产区蚕僵病、脓病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爆发与流行,蚕农认为和蚕种质量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蚕种的规范和管理,较好的引导蚕农选种、育种。不过,有桑蚕业管理人士认为,蚕病流行不一定都是蚕种的问题,也可能是因农药、化肥、工厂废气引起家蚕中毒,进而诱发蚕病;随意用药、蚕室消毒不到位和蚕沙死蚕处理不及时,也都可能造成蚕病流行和经济损失。
今年上半年高位蚕茧收购价为蚕农们带来了直观的利益,也是对前年深受打击的桑蚕业的一个补偿,身处产业最前端的蚕农的种桑养蚕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夯实了行业的原料基础,然而,面对各种新老问题,桑蚕业的长远发展也不见得一帆风顺,在采访中,蚕农的憧憬全部建立在“下半年价格也如上半年一般”的前提之上,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整个命题是否会改写,又会带来怎样的新命题?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