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东桑西移” 推动新农村建设
来源:陕西省商务厅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8-01-10
| 阅读次数:1232次
白河县大双乡三院村地处中高山,全村5个村民小组1120人,现有耕地1320亩,其中退耕还林856亩,有投产桑园(坎边桑)500亩,全村287户农户中共有278户农户养蚕,其中加入蚕桑协会160余户,农民人均纯收入1876元,2007年全村养蚕发种1200张,在全县率先实现人均1张蚕目标。
立足村情选准路子。三院村全村都在山上,曾以修建水窖而闻名全县,也曾因缺水而贫困。经过三院村几届班子的不懈探索,总结出三院村的发展就是要靠山吃山,在“山”上做文章。经过选择决定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全村主导产业来抓,户户栽桑,家家养蚕。坚持年年栽桑不间断,动员户户养蚕不放松,从村组干部到党员都咬定“兴桑养蚕”的目标不动摇,村两委班子抓蚕桑发展做到换人不换思路,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大户示范作用,用大户的典型去教育、去引导、去示范,经过努力,使全村278户农户养蚕,为发展蚕桑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助机遇再上台阶。要把蚕桑作为产业来抓,变副业为主业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扶持。为此,乡、村两级积极争取,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将该村列入“东桑西移”工程示范村,全村干部积极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请县蚕桑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按集中连片、整块推进的要求进行规划,规划区内农户积极按规范要求开带整地、施足底肥、科学栽植,今年春季栽植连片密植桑园350亩,今冬又一次性规范栽植625亩,使全村密植桑园达到近千亩,为全村蚕桑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实现人均3张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目标突出服务。去年以来,在县蚕桑公司的支持下,在乡蚕桑合作社的引导下,该村积极发展村级蚕桑协会,完善村级技术服务体系,全村278户养蚕户已有162户加入村协会,并签订了生产技术服务与产品购销合同。在协会的带领下,通过科技服务、大户带动,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通过协会的努力,新建小蚕共育点10个,其中规范化标准小蚕共育室5处,新、改建蚕室100余间,推广省力化蚕台200余套,98%以上农户使用并掌握了方格簇自动上簇翻转技术,今年实现养蚕1200张,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70%以上耕地栽桑,70%以上农户养蚕”的目标。下一步该村将依托村蚕桑协会大力普及蚕桑六项技术(规范建园、桑园管理、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使用、消毒防病),进一步做强蚕桑产业,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村桑园亩养蚕达3张以上,即全村养蚕达到3600张,人均养蚕达到3.2张,人均养蚕收入达到2400元,真正实现“一村一品”目标。
做强产业共建和谐。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对村级组织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变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也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三院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在县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应运而生,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起,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办事,也更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使服务更快捷,使党的凝聚力更进一步增强,使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发挥,全村278户养蚕户年养蚕3张以上的共有182户,其中年养蚕10张以上的户共有38户,20张以上的有13户,全村33名党员全部承诺帮扶贫困户养蚕,负责养蚕实用技术传授,实现了村、组干部人人懂蚕桑技术,村协会全面培训,党员能人大户传帮带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村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的蚕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了全村上下所有劳动力人人懂养蚕、邻里之间相互学习的和谐氛围。
通过连续多年的努力,三院村已经形成了蚕桑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蚕桑产业也真正成了全村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容村貌也随收入的增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修通了通村水泥路,50%以上农户建起了水泥楼房,“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有声有色,村级两委班子团结有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