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来到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西八里村桑蚕专业合作社蚕茧收购处采访,只见村南、村西的田野里处处桑田成片,绿意盎然,田间蚕棚林立。走近收购现场,只见人挤人、筐连筐,雪白的蚕茧堆成小山。该镇小垛庄村的蚕农张士亮饲养春蚕11张,鲜茧一过秤,498公斤,每公斤价格37.2元,手里拿着刚领到手的18525元茧款,脸上乐开了花。
据了解,店头镇今年饲养春蚕6500张,产茧量292吨,蚕农增收1060万元,据蚕桑站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店头镇每年养蚕约6000张左右,产鲜茧250多吨,农民增收近千万元,全镇农民仅蚕桑一项人均就增收1600元,蚕桑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30%。
三年植桑大会战
店头镇是一个老乡镇,群众自古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及前几年的丝绸业跌入低谷,导致蚕茧价格始终不稳,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挖桑毁园现象时有发生,全镇桑园面积由8000亩一下子锐减到3000亩。
面对困境,店头镇党委政府坚定“低谷栽桑,高峰受益”的市场经营理念,走“凤凰涅槃”重振雄风之路,毫不犹豫地将蚕桑业摆上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制定了全镇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08年全镇桑园面积扩大到6000亩。同时,全镇开展了蚕桑规模突破和效益第一村产业竞赛活动,激励村级组织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从2006年开始,镇上利用冬春两季连续3年实施“6000桑”大会战,对新栽桑园每株桑苗补助0.05元,扶持群众植桑养蚕。同时各村街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措施,解决栽桑用地、养蚕设施占地等问题;各包村部门也在物资、资金等方面积极为蚕桑生产解难题,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桑养蚕大会战在全镇迅速拉开了序幕。
经过3年不懈努力,全镇新栽桑3000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6000亩,涌现出“千亩桑”以上村3个、200亩桑以上的大村6个、10亩桑以上的大户200户,“凤凰涅槃”东风再起,终使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服务优质 资金扶持
针对蚕桑生产基础较差、资金紧张的实际,店头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多方争取实施了“优质蚕桑基地”、“培育桑蚕致富能手”等4个项目。另外投资100万元,建设优质蚕桑高产示范园4000亩、新品种示范园1000亩,建成标准化小蚕共育室20座,维修改造烘茧灶2座,有效地解决了因基地扩张、茧量增加而造成共育、收茧等服务环节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在全县率先引进推广了大棚养蚕科技项目,扶持推广建起养蚕大棚36座,专用蚕室1200间,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养蚕基础条件。
植桑养蚕,离不开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店头镇科技入户工程和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健全了镇蚕技站、村桑蚕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投资2万元在西八里村建起了蚕桑专家大院,形成了极具专业的专家技术团,先后引进4个桑蚕新品种。在全镇开展蚕农“手拉手”技术培该镇每年培训蚕农土专家30名、高级蚕农100名、养蚕能手500名,使专家与蚕农、蚕农与蚕农之间“手拉手教、人对人帮、户联户带”的技术培训新机制逐步完善,加快了养蚕技术的推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