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合作社蚕农吃上“定心丸”
“文卫华,77.6公斤,张正海55.5公斤……” 6月6日一大早,蚕技站院坝内已站满了前来卖茧的蚕农。
听说高县蕉村镇蚕技站春茧收购开秤了,蚕农就早早来到这里卖茧。记者走到刚卖完茧的蚕农身边,和他聊开了。这位茧农是该镇幸福村的文卫华,他养了两张小纸的蚕,每公斤单价26元,毛算了一下,不少于1700多元。“这是我养蚕二十多年头一回卖到这么多钱!”老文手里数着钞票,笑得合不拢嘴。该镇春茧发种1720张,预计产茧60000公斤,蚕农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今年公司收购每公斤蚕茧以均价25元至26元,还不含对加入合作社的蚕农实行第二次返利,用于扶持帮助他们栽桑养蚕。”该镇幸福蚕业合作社社长段纯贵说,“以前没建合作社,蚕农最担心的蚕茧价格不稳定,更别提公司第二次返利了!”该县把原有一村一个蚕业协会改为跨村联建“公司+基地+蚕农”的蚕业合作社,合作社保订单,让蚕农吃上了“定心丸”。
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蚕茧收购价格降低,农户种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一些农村面临砍桑改种的严峻形势。高县县委、县政府及时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高县蚕桑“三冬”管理责任书》。经过去冬今春的艰苦工作,全县保桑护桑效果明显,没有出现大面积挖桑毁桑现象。
科技培训蚕农吃上“大餐”
“大家看这枝桑叶,一共有四五张大小不一的叶子,在喂不同龄期的蚕应采相应的桑叶……”5月下旬,高县庆符镇蚕桑技术员来到水鸭村,现场为200余名蚕农培训科技养蚕知识。
高县庆符镇水鸭村十组村民单守余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养了85张蚕种,产蚕3290余公斤,收入达到5.1万元,今年又栽种5000余株桑树,养蚕收入争取达到6万元以上。
庆符镇水鸭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村里“馒头山”多,历来种粮食是靠天吃饭,生产很不稳定。为了帮助农民增收,庆符镇政府因地制宜,引导该村大力发展蚕桑,坚持走“规模栽桑、规模养蚕”的路子,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村民收入比2004年翻了一番的目标。目前,全村已发展桑园850亩,其中一步成园600余亩,今年发放蚕种2400余张,产茧110担,实现了蚕茧收入近85万元。
桑菜间种蚕农实现“双赢”
“我在桑园里间种了辣椒、番茄、茄子等蔬菜,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在市场上很抢手,这不,今早挑了一旦辣椒就卖了55元钱。”6月5日,笔者在罗场镇马店村罗家湾组见到卖辣椒回家的村民涂光兵,“这一季2亩菜还能卖1个多月,收入1500元没问题。”
罗场镇是我县蚕桑生产大镇,现有桑园1.6万余亩,像涂光兵这样的种桑户有4000余户。该镇引导蚕农充分利用桑园的空隙,根据不同的季节间作蔬菜等经济作物,大力推广 “桑—菜—猪”、“桑—薯—猪”、“桑—草—猪(鱼)”、“桑—鸡”、“桑—菌”等模式,不仅增加蚕农的亩桑收入,还可以减少蚕农对桑园的管理和除草等,对桑树生长也有很大益处。同时实施蚕桑综合立体开发,大力推广沼气池项目,通过栽桑到养蚕,桑渣产沼气、发酵有机肥种菜。
全镇4000余户蚕农,利用桑园“空隙”,根据不同的季节间种各类菜(草)等农作物,预计平均每亩收入增加500元以上,蚕农年增收2000元以上。
目前高县去年四季已发种14.5万张,产茧9.73万担,蚕农茧收入8693余万元以上,加上桑叶、蚕沙、桑枝条和桑树下的综合开发等带动喂猪、养鱼和其他副业的发展,又可增加收入1.4余万元,蚕农共计收入可达2.3亿元以上。今年底预计全县将建成50个产值百万元的村、150个产值十万元的组、350户产值万元的户。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