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中西部蚕桑生产水平亟须提高
 

中西部蚕桑生产水平亟须提高

来源:《中国纺织报》  |   作者:陈亦庆   |  发布日期: 2010-06-02   |  阅读次数:357次

近几年,我国的蚕茧生产规模已经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从2009年的统计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已分别占到全国的74.36%69.86%65.86%,其中,中部地区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发展很快。2009年西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56.92%59.06%54.21%。东部地区生产萎缩较快,2009年东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仅分别占到全国的25.64%30.14%34.14%

这几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对蚕桑产业也很重视,对中西部地区桑蚕产业加大了投入,西部地区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从生产统计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平均亩产都有下降趋势。2009年东部地区平均亩产63.85公斤,比前几年减少10公斤以上;中部地区平均亩产仅32.02公斤,比前几年减少8公斤左右;西部地区平均亩产45.66公斤,比前几年也有减少。总体看,中西部地区的平均亩产较低,低于全国47.95公斤的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地区有的平均亩产只有30公斤上下,西部地区除广西、四川外,普遍都在20公斤上下,甚至10公斤或4~5公斤。从每张蚕种的平均产茧量来看,与前几年相比,2009年全国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平均张产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3536公斤的水平上,低于全国39.4公斤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各地蚕茧的平均亩产、张产仍然较低,质量提高不快,发展不平衡,但各地蚕农的收入和经济效益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生产科技和产业化水平有了进步和提高,这是蚕农收入增加和效益提高的原因。但就去年而言,蚕农收入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市场行情的机遇和生产季节良好的气候环境。这两个因素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让蚕农收入和经济效益有保障,可能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在种养环节要继续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蚕业,搞好蚕业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同时,要推动科技进步,巩固蚕业基础,提高单产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各地政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手创建各类蚕业保障体系和风险基金,并加以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蚕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在宏观上加强对茧丝绸产销和供求的调控,使我国的蚕茧生产能根据国内外需求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国内外丝绸市场需求的增加很不容易。十年来,我国丝绸内外销用丝量明显减少,即使是用丝量最大的2005年,也没有超过1993年、1994年的用丝量。按2005年的用丝量,生产70万吨鲜茧就能满足需要了,而一般年份生产60万吨也就够了。从近年统计看,我国蚕茧生产的规模大,发展快,尤其是西部地区。根据我国目前的蚕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东部优质产区的生产过早急剧萎缩,规模快速扩张地区的质量档次跟不上来,将给蚕业以及整个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蚕业是弱势产业,要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蚕农是弱势群体,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在形势好时,蚕农们“唱完山歌唱蚕歌,好日子天天在蚕里过”。自然灾害或价格急剧下滑时,那些蚕业质量水平低下的产区就大面积地弃种弃养,毁桑砍桑,给蚕桑生产造成沉重的打击,整个行业也随之出现大起大落。

各级政府需要认真研究我国蚕桑生产乃至整个丝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兼顾生产地域和行业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以及重视中国丝绸的国际信誉和影响力,尤其希望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和经验运用到加强中国丝绸业的宏观调控中来。另外,实实在在地支持和帮助中国丝绸业依靠科技创新,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变数量型发展方式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否则,我们这个产业有可能因发展粗放、质量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成本越来越高、比较效益丧失而过早地被淘汰和转移。当然,这可能还相对遥远,不过,我们还是多一些忧患意识好。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