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省农业厅蚕桑站牛虹研究员在2010年全省东桑西移工作会上的讲话
 

陕西省农业厅蚕桑站牛虹研究员在2010年全省东桑西移工作会上的讲话

来源:省农业厅  |   作者:牛虹   |  发布日期: 2010-03-30   |  阅读次数:818次


 分析形势   抓住机遇
推进我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

  蚕桑产业作为我省的特色产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支柱产业。2009年1月省人民政府把蚕桑作为特色产业列入“陕西实施七大增收工程”,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我省蚕桑生产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2009年全省蚕桑生产情况

  1.桑园建设:据统计,全省桑园总面积超过12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80万亩左右,另外有超过40万亩的退耕还林坡地生态桑。自2006年以来,在国家商务部以及省商务厅“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支持下,桑园建设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用好田好地连片栽植,栽植密度大,选用的桑树品种优良,陕桑305、农桑14等丰产性能突出的桑树品种得到广泛推广。

  2.蚕种生产:2009年共繁育一代杂交种39.07万张,经我站集中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病检验检疫后,判定合格蚕种38.56万张,不合格蚕种0.51万张,合格种占总制种量的98.69%,不合格种占总制种量的1.31%,低于农业部要求超毒种比率预控在2%以内指标。经检疫不合格蚕种,及时进行了销毁处理。繁育的蚕品种主要是871×872、873×874、秋丰×白玉、陕蚕五号等国家级和省级优良品种。

  3. 养蚕和产茧:2009年全省春季养蚕22万张,产鲜茧0.77万吨;夏秋季养蚕27.2万张,产鲜茧0.95万吨;全年共养蚕49.2万张,产鲜茧1.72万吨。与上年相比,养蚕量减少15.8万张,下降24.3%,产茧量减少0.61万吨,下降26.2%。统茧收购价春季每公斤18-20元,夏秋季每公斤20-23元,全年鲜茧收购均价每公斤21.60元,鲜茧总产值3.72亿元,同比下降16.47%。

  主产茧区安康市全年养蚕40.5万张,产茧1.4万吨,鲜茧产值3.02亿元,与上年比较分别下降26.15%,25.51%,15.96%。 汉中市全年养蚕2.9万张,产茧1085吨,鲜茧产值2343万元,与上年比较分别下降54.78%,56.65%,51.08%。商洛市同比下降也超过20%。宝鸡、陕北同比持平。

  4.我省蚕桑生产下降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茧丝绸行业普遍受到冲击,丝绸产品出口受阻,蚕茧价格下滑,农民养蚕效益低,甚至亏本。尽管从秋季开始茧价有较大回升,但是桑叶已经老化,我省蚕桑生产旺季已过。据资料统计,2009年全国蚕茧产量总体下降接近30%,少数省区下降超过50%,并且出现挖桑改种现象。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蚕桑生产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并且桑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二是2008年5.12大地震使我省蚕桑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汉中市尤为突出。略阳、勉县等地大量劳力转移到灾后重建,帮人打工盖房的收入远远超过养蚕,很多人家里有桑园但是放弃了养蚕,因此,汉中市蚕桑生产这两年滑坡最大。三是相关政策对蚕桑产业扶持不够。这些年来,农民种粮有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还有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而蚕种尚未列为良种补贴范围,对养蚕农户也没有其他补贴途径,农业主管部门对蚕桑生产的扶持力度远远低于对粮、畜、果等,因此,蚕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四是近年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蚕茧不涨反跌,比价的下降,使农民养蚕积极性受挫。

  二、分析形势,坚定发展蚕桑生产信心

  蚕桑作为我省特色效益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如何把我省蚕业的发展融入到全省农业工作大局中去,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大局中去,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大家对现阶段我省蚕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省蚕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奋力推进我省现代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蚕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主产区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发种量大幅度减少,蚕茧收购价格波动频繁,比较效益降低,茧丝企业经营困难,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桑产业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是蚕桑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特别是劳务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养蚕劳动力更为紧张。三是基地规模较小,养蚕农户分散,产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还很低,加之产业链条较短,我省还主要以提供蚕茧、生丝等初级产品为主,效益低而不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四是我省蚕桑产业的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效益不高。五是蚕桑、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投入信心不足。六是我省蚕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二)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

  在充分认识我省蚕业发展面临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1、东桑西移和全国性的产业转移给我省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去年江苏、浙江、山东等蚕桑主产区养蚕量大幅度下降,“东桑西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这为我省蚕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当前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江苏、浙江丝绸企业在广西、云南寻求合作,带动了广西、云南蚕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蚕桑产业已经呈现整体转移的态势。我省应凭借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产业转移中争取位置,争取主动,加快发展。

  2、从国际丝绸市场分析及国内生产情况来看,今年原料茧供应总体趋势是供小于求,并逐步趋于平衡。据业内人士对近百年国际丝绸消费量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来看,几十年来丝绸产品消费量一直占国际纺织品消费量的千分之二左右,变化很小。按此分析,今年原料茧供应偏紧,春季蚕茧价格上扬,蚕茧销售市场相对较好,农民养蚕收入会有较大提高。

  3、蚕桑的生产生态、低碳产业优势日益显现。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绿化村庄等方面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遭受破坏后,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桑树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极为重要,如果用价值来计算,桑树的价值远远超过作为蚕饲料及副产物的价值。桑树在我国低碳与生态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栽桑养蚕是没有缺点的优势产业。

  三、抓住机遇,采取措施,扎实做好今年蚕桑生产工作

  2010年将是蚕桑产业峰回路转之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立足蚕农增收、蚕业增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蚕业生产在我省的区域和自然优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稳定桑园面积,抓好蚕种基础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做好以控制微粒子病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和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为中心的实用技术的普及工作,使我省蚕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1、抓好桑园春季管理,合理施肥,防虫防病,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当前正是桑树萌动发芽时期,各地要抓住春管有利时机,搞好桑园管理,多施肥,施好肥,促进桑树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春季也是各种危害桑芽和桑叶的害虫集中发生时期,要采取人工捕捉、药物喷杀等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发生密度,保证桑叶丰产优质,为春季养蚕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2、抓好蚕种供销管理,保证用种安全,维护蚕农利益。

  蚕种是蚕桑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我站始终把管好蚕种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不断强化蚕种管理,蚕种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未发生大的蚕种质量事故。当前各蚕种场要认真做好蚕种的孵化试验等质量检测把关工作,为蚕农提供优质足量蚕种。蚕桑技术推广单位要提前做好蚕种征订工作,抓住今年春季行情较好的机遇,尽量多发蚕种。做好蚕种催青准备,严格按标准技术催青,确保蚕种到共育室或各农户家中孵化整齐。
特别强调要抓好微粒子病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不仅能通过食下传染,更重要的是通过胚种传染,导致次代蚕感染发病。家蚕饲养为群体性共养,一旦发病,传染迅速,损失惨重,给蚕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省蚕种监督管理站近二十年来坚持对蚕种母蛾集中检验检疫,已经基本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危害,但是,随着山区林地面积的扩大,树木茂盛,林业害虫增多,因此,要密切注意林业害虫发生动态,避免养蚕交叉感染,防止微粒子病卷土重来造成蔓延危害。

  3、抓好科技兴蚕,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增加蚕农收入。

  首先要实施从良种到良法的主体技术路线。良种方面,就是要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本地条件的优良蚕品种、优良桑品种。良法方面,就是要抓好小蚕共育、蚕病防治、大蚕省力化、簇具优良化等关键技术环节,达到“三提高”,即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蚕农收入。二要因地制宜开展蚕桑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并完善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标准化促进蚕桑产业的升级,增加养蚕与其他产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养蚕积极性。

  4、积极推进蚕桑“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模式。

  近几年,我省一些县乡开展蚕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桑园土地流转,培育养蚕大户,扶持蚕桑大村 ,促进了蚕桑生产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方向迈进。今年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建设,逐步朝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示范经验,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蚕桑专业县、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为产业化经营夯实基础。要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丰富合作内容,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在蚕桑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5、大力开发蚕桑综合利用,发展蚕业循环经济。

  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桑园立体套种套养模式,延伸产业链,搞好桑园的综合开发和栽桑养蚕附产物的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

  6、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投入。

  近几年,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建设项目,给了我省蚕桑生产较大的资金支持,但总的看,我省蚕桑生产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蚕桑科技水平相对落后,需要加大对蚕桑的投入。各单位要继续抓住国家、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历史机遇,多渠道争取对蚕桑的投入,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增加投入力度,为我省蚕桑发展添加动力。

  同志们,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的关键年,我省蚕桑产业也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攻坚破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注重实效,奋力推进我省蚕桑产业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