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桑草牧沼”巧循环 四川宜宾打造农村低碳生活
 

“桑草牧沼”巧循环 四川宜宾打造农村低碳生活

来源:中国广播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0-03-30   |  阅读次数:353次

栽桑养蚕,桑间种草,以草养畜,畜粪蚕沙产沼气,沼气供能,沼液沼渣作有机肥,每亩增收3000元。这就是四川宜宾县复龙镇近年来推行的桑·草·牧·沼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桑间间种,有效增加了植被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沼气发酵,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户生产生活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有“万亩蚕桑基地”之称的宜宾县复龙镇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桑·草·牧·沼”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环保化运行,挖掘了桑园的生产潜力,延长蚕桑生产产业链,并通过沼气的连接,将生产物质和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巩固和壮大了复龙镇蚕桑生产这一支柱产业。

复龙镇“桑·草·牧·沼”经济模式依托各级科技推广部门的科技培训和示范,提高农户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助农增收。据统计,复龙镇发展蚕桑累计1万亩,产茧超1万担,产茧量和产值均占宜宾县全县70%。复龙镇成了宜宾县“万亩蚕桑基地”,成片落实桑间种草500亩,新发展规模养兔47户,优质肉牛生产大户5户,生猪养殖大户14户,新建沼气池200口,累计产沼气7万立方米(相当于300吨煤)节约支出8万元。春、夏两季农户养蚕收入368万元。

该镇通过发展循环生产,使原来简单的粮猪生产变为蚕、畜、粮的生产模式,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如养蚕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及纸板方格簇,蚕茧产量比普通饲养高得多,收购价高出原来15%,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使粮食生产有机肥大量使用,提升了粮食的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按每户10m3可将约2?3头猪或1头牛或2百只小家禽的粪便转化为沼气,沼气能保障村民炊事不再依赖煤炭、柴草等不可再生能源,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同时沼渣和沼液当作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污染问题。以沼气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村摆脱脏、乱、差的困境,生活污水、生产污水进入沼气,有效地控制了病菌,改善了居住环境。

据春天村主任陶祥云介绍,复龙镇政府在春天村等建立“蚕桑基地村”,引进了科技含量高的“一步成园”技术,组建了蚕桑协会,走“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构筑了助农增收平台。该村春天组袁勇通过栽桑养蚕,养免、猪、鸡,建沼气池的循环经济模式,2009年,全家人平增收8000元。目前,春天村“桑???沼”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有农户420户,总人口1642人,种植桑树1240亩,种草252亩,年养蚕4080张,产茧15.2万公斤,产值281.2万元,种草养兔3820笼,年产值82万元,建沼气池336口。园区与种粮对比每亩新增效益3260-3460元。

“桑草牧沼循环经济,具有高效、生态、环保、节能的特点,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环保化运行,提高科技和环保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率,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复龙镇党委书记陈备笔者,该镇将大力实施“桑·草·牧·沼”循环经济模式,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