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西湖丝语——中国近代丝绸史漫谈
 

西湖丝语——中国近代丝绸史漫谈

来源:来源:中国丝织品网  |   作者:作者:陈爱国   |  发布日期: 2008-01-07   |  阅读次数:1202次

西湖丝语(一):民国前期的蚕茧和缫丝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翌年(1912)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重视蚕桑丝绸生产,在其制订的“实业计划”中有发展丝绸生产的要求。这个计划后来虽未实现,但在民国前期,杭州与全国一样,蚕桑丝绸业都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民国元年(1912),浙江省有关当局决定,将创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蚕学馆更名为浙江中等蚕桑学校,翌年(1913)又改为浙江省公立甲种蚕业学校,并增添设备,加强实习指导。同时,还兴办了一些培训蚕桑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或培训班,为蚕丝业的发展注入一大批技术力量。民国元年3月10日,省当局在杭州笕桥创立浙江省农事试验场,内设蚕桑科,附设桑苗园、蚕种场。民国4年(1915),试验场在杭州艮山门外设立原蚕种制造场,制造原蚕种和普通改良蚕种,分发蚕农试养。民国16年(1927),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决定于杭州毛竹弄筹办蚕业改良场,不久,改良场在杭州笕桥建立总场,在杭嘉湖重点产茧县(市)设立指导所,在杭州留下小和山建造蚕室,培育桑苗,制造原蚕种。民国21年(1932),浙江省建设厅在萧山设立第一改良蚕桑模范区;民国22年(1933),在临安建立第二改良蚕桑模范区;增设杭县、余杭为改良区(全省共11个县为改良区);民国23年(1934)又改杭县为第三改良蚕桑模范区,增设新登、於潜、昌化、桐庐、分水和杭州市郊区等为蚕业改良区,推广改良蚕种,限制和取缔土种。但因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改种工作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蚕业改良工作的开展,除官方举办了一批改良蚕种场外,私人也纷纷举办。到民国20年(1931),杭州市内及郊区共设有改良制种场28家,占全省改良蚕种制造场总数71家的39%。由于生丝外销顺畅,茧价上扬,全市蚕茧产量不断上升。民国22年(1933),全市桑园达56万亩、年产茧31万多担,创杭州历史上最高水平。

   杭州缫丝业一向为手工土法缫制,清代后期从国外引进机械。进入民国之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机械缫丝厂,其中首家为设于林司后的天章绸厂,于民国4年(1915)设缫丝部,后改称天章丝厂。民国6年(1917)杭州纬成公司增设缫丝部,引进日本产小缫丝车100台配备锅炉、蒸汽机、煮茧机、扬返车等设备。杭州虎林公司亦于次年(1918)增设缫丝部,缫丝车由50台逐渐增至200余台,生产的厂丝直接运销国外,民国19年(1930)厂丝产量达到2400担(120吨),一度成为中国缫丝业中发展对外贸易最具优势的一大丝厂。民国15年(1926),庆成绸厂也增设缫丝部,并更名为庆成缫织厂。民国17年(1928)4月,杭县塘栖镇崇裕丝厂创办。民国18年(1929),由浙江省建设厅拨款在武林门外密渡桥创办杭州缫丝厂,引进日本产群马式立缫车等设备,作为全省缫丝行业技术改造的样板单位。民国19年(1930)萧山坎山设立东乡蚕丝合作社。民国20年(1931)杭州观音桥余杭塘上成立开源制丝所。这一时期,为杭州机械缫丝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自民国19年(1930)开始,世界经济危机加剧,日本侵略者占我国东北领土,造成生丝外销停滞,丝价茧价下跌。民国19年(1930),生丝每担价为66元,次年(1931)跌为55元。民国21年(1932),再度下降为32年元,广大茧农投售无门,陷入困境。许多丝厂无力维持,只得停产。杭州虎林公司于民国20年(1931)暂停营业。当时号称实力雄厚的杭州纬成公司,亦于民国21年(1932)2月宣告停业,将缫丝部租给杭州缫丝厂作为分厂。

西湖丝语(二):蚕学馆创始人林启

近代史学家称誉林启“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匹夫匹妇得其利”。  

  现代史学家赞誉林启“孤山因林启而增色,浙江人民将永远记住他的功德”。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福州市)人。林启于清同治三年(1864)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四年(1988)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他因上疏谏请慈禧太后停建颐和园,以纾民困,引起慈禧恼怒,于光绪二十年节(1894)外放浙江衢州知府,二十二年(1896)调任杭州知府,二十六年(1900)卒于杭州任所。

  林启在杭州任职期间,正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朝野要求变法兴学的呼声很高。林启以知府身份身份多方努力,在杭州兴办了三所学校。一是求是书院,即现在浙江大学之始基,二是养正书塾,是现在杭州第一中学之鼻祖,三是蚕学馆,即现在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改为浙江工程学院)和绍兴农校蚕桑科之前身。三所学校中以蚕学馆办得最早,并由林太守亲兼馆总办,以新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毕业后应聘各地,对浙江近代蚕业科学和丝绸实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林启调任杭州时,由于蚕农一律用土法土种养蚕,用土法缫丝,蚕丝业已渐呈衰退之象,而日本仿效法国、意大利,蚕丝业后来居上,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生丝出口市场渐为日本侵夺。1897年4月,林启为筹款办蚕学馆呈禀浙江巡抚廖寿丰道:“中国出洋土货,以蚕丝为最,蚕丝以江浙为最,浙中又以杭嘉湖为最。就时局而言,为中国之权利;就王政而言,为百姓之生计;就新法而言,为本源中之本源;就浙省而言,为切要中之切要。”并详列中日两国近年来的蚕丝产量增减数,言日本蚕业进步迅速,为其采用外国养蚕成法。浙江位居中国蚕业之首,振兴实业应以蚕丝业为重。必须培养人材,学习推广养蚕缫丝新法,才能与日本在丝业市场进行竞争,其爱国之心、图强之愿跃然纸上。7月获准,8月林启就委托邵章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原关帝庙和怡贤亲王祠(今曲院风荷公园内)筹建校舍,次年2月底落成,占地30多亩,3月11日正式开学。蚕学馆由林启亲兼总办,聘浙绅樊恭煦为总董,邵章为馆正,江生金为总教习,日本蚕学家轰本长为副教习。我国第一所蚕丝学校就这样在林启的努力下诞生了。

  蚕学馆后来改名为浙江中等蚕业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名为浙江公立中等蚕桑学校,1913年又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1914年春,蚕校在西湖诂经精舍开设女子缫丝传习所,专门招收女学生传授缫丝技术。1934年,蚕校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直至1949年杭州解放,共毕业80届,毕业生1400多名。蚕校毕业生遍布全省以至蚕种场、养蚕场及缫丝厂,指导蚕农新法育种,新法养蚕,改进缫丝技术,在浙江省蚕丝改良和发展机械缫丝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建于1897年的蚕学馆是浙江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最早的蚕桑专业教育是从杭州起步的,这是杭州的骄傲。
  

西湖丝语(三):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民生主义》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实业计划

蚕丝为中国所发明西历纪元前数千年巳用为制衣原料,为中国重要工业之一,直至今日。中国为以蚕丝供给全世界之唯一国家.惟现今日本、意大利、法兰西诸国,已起而与中国争此商业,因此诸国巳应用科学方法于养蚕制丝之事,而中国固守数千年以来之同样旧法也。世界对于蚕丝之需要既逐日增加,则养蚕、制丝之改良,将为甚有利益之事。吾意国际发展计划,应于每一养蚕之县,设立科学局所,指导农民,以无病蚕子供给之。此等局所,当受中央机关监督,同时司买收蚕茧之事,使农民可得善价;次之于适宜地方设缫丝所。采用新式机器以备国内国外之消费;最后乃设置绸工场,以应国内国外之需求。缫丝及制丝工场,皆同受一国家机关之监督,借用外资,受专门家之指挥,而其结果可使该物价廉省,品物亦较良较贱矣。

民生主义

今天所讲的是穿衣问题,在民生主义里头,第一个重要问题是吃饭;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穿衣。……我们现在要解决穿衣问题,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级叫安适。……。        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还要更进一步,又求美术的的雅观。……就穿衣问题来讲,穿衣需要的原料是靠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原料,一共有四种。这四种原料,有两种是从动物得来的.有两种是从植物得来的。这四种原料之中。第一种是丝、第二种是麻,第三种是棉,第四种是毛。棉和麻是从植物得来的原料。丝和毛是从动物得来的原料。丝是由于一种虫,叫做蚕,吐出来的。毛是由于一种骆驼及他种兽类生出来的。丝、毛、棉、麻这四种物件,就是人生穿衣所需要的原料。

  现在先就丝来讲,丝是穿衣的一种好材料。这种材料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中国人在极古的时候便穿丝。现在欧美列强的文化,虽然是比我们进步得多,但是中国发明丝的那个时候,欧美各国还是在野蛮时代,还是茹毛饮血,不但没有丝绸,且没有衣穿,不但没有衣穿,并且身上还有许多毛,是穿着“无衣”,是一种野蛮人。到近两三百年来,他们的文化是比我们进步,才晓得用丝来做好衣服的原料。他们用丝不只是用来做需要品,多是用来做奢侈品。中国发明丝来做衣服的原料,虽然有了几千年,但是我们三万万人的穿衣问题,还不是在乎丝的问题。我们穿衣的需要品并不是丝,全国人还有许多用不到丝的。我们每年所产的丝,大多数运到国外,供外国做奢侈品。在中国最初和外国通商的时候,出口货物之中,第一大宗便是丝。当时中国出口的丝很多,外国进口的货物很少。中国出口的货物和外国进口的货物之价值比较,不但可以相抵,而且还要超过进口货。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丝、茶这两种货物,在从前,外国都没有这种出产,所以便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货。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为一种需要品。因为从前丝和茶,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出产,外国没有这种货物。当时中国对于外国货的需要,也不十分大,外国的出产的货物又不很多。所以通商九十年,和外国交换货物,我们出口丝的价值,便可以和外国进口货物的价值相抵销,这就是出口货和进口货的价值相平均。但是近来外国进口的货物,天天加多,中国出口的丝茶天天减少,进出口货的价值,便不能相抵销。

  中国所产的丝,近来被外国学去了,像欧洲的法兰西和意大利现在就出产许多丝。他们对于养蚕纺丝和制丝种种方法,都有很详细的研究,很多的发明,很好的改良。日本的丝业,不但是仿效中国的方法,而且采用欧洲各国的新发明。所以日本丝的性质便是很进步,出产要比中国多,品质又要比中国好。由于这几个原因,中国的丝茶,在国际贸易上,便没有多人买,便被外国的丝茶夺去了。现在出口的数量,更是日日减少,中国丝茶的出口,既是减少,又没有别的货物可以运去外国抵销外国进口货的价值,所以每年便要由通商贸易上,进贡于各国者的约有五万万元之多,这就是受了外国经济的压迫。中国受外国的经济压迫愈厉害,民生问题愈不能解决。中国丝在国际贸易上,完全被外国丝夺去了。品质没有外国丝的那么好,价值也没有外国丝那么高,但是因为要换外国的棉布棉纱,来做我们的需要品,所以自己便不能拿丝来用,要运去外国换更便宜的洋布和洋纱。

  至于讲到丝的工业,从前发明的生产和制造方法,都是很好的。但是一成不易,总不知道改良。后来外国学了去,加以近年来科学昌明,更用科学方法来改良,所以制出的丝,便驾乎中国之上,便侵占中国的蚕丝工业。我们考究中国丝业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在乎生产方法不好。中国所养的蚕,很多都是有病的,一万条蚕虫里头,大半都是结果不良,半途死去。就是幸而不死,这些病蚕所结的茧,所出的丝,也是品质不佳,色泽不好。而且缫丝的方法不完全,断口太多,不合外国织绸机器之用。由于这些原因,中国丝更渐渐失败,便不能敌外国丝。在几十年以前,外国的养蚕方法也是和中国一样,中国农民养蚕,有时成绩很优,有时完全失败。这样结果,一时好一时不好,农民没有别的方法去研究,便归之于命运。养蚕的收成不好,便说是命运不佳。外国初养蚕的时候,也有许多蚕病,遇着失败,没有方法去挽救,也是安于命运,后来科学家发明生物学,把一切生物留心考察,不但是眼所能看得见的生物,要详细考究,就是眼看不见,要用几千倍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也要过细去考究。由于这样考究,法国有一位科学家叫做巴斯德便得了一新发明。这个发明,就是一切动物的病,无论是人的病或是蚕的病,都是由于一种微生物而起,生了这种微生物,如果不能够除去,受病的动物便要死。他用了很多功夫,经过了许多研究,把微生物考究得很清楚,发明了去那种微生物来治疗蚕疾的方法。传到法国、意国的养蚕家。法国、意国人民得了这个方法知道医蚕病,于是蚕病便少了很多。到缫丝的时候,成绩便很好,丝业便很进步。后来日本学了这个方法,他们的丝业也是逐渐进步。中国的农家,一向是守旧,不想考究新法。所以我们的丝业,便一天一天的退步。现在上海的丝商,设立了一间生丝检验所,去考究丝质。想用方法来改良。广东岭南大学也有用科学方法来改良蚕种,把蚕种改良了之后,所得丝的收成是很多,所出丝的品质也是很好。但是这样用科学方法去改良蚕种还只是少数人才知道,大多数的养蚕家,还没有知道。中国要改良丝业来增加生产,便要一般养蚕家都学外国科学方法,把蚕种和桑叶都来改良,蚕种和桑叶改良之后,更要把纺丝的过细研究,把丝的种类品质和色泽都分别改良,中国的丝业便可以逐渐进步,才可以和外国丝去竞争。如果中国的桑叶蚕种和丝质没有改良,还是老守旧法,中国的丝业不止是失败,恐怕要归天然的淘汰。处于完全消灭。

  现在中国自己大多数都不用丝,要把丝运出口去换外国的洋布洋纱,如果中国的丝质不好,外国不用中国丝,中国丝便没有销路,不但是失去一宗大富源,而且因为没有出口的丝去换外国洋布洋纱,中国便没有穿衣的材料。所以中国要一般人有穿衣的材料,来解决穿衣问题,便要保守固有的工业,改良蚕种桑叶,改良纺丝的方法。至于中国的绫罗绸缎,从前都很好,是外国所不及的。现外国用机器纺织所制出的丝织品,比中国的更好得多。近来中国富家所用顶华美的丝织品,都是从外国来的。可见我们中国的国粹工业现在已经失败了。我们要解决丝业问题,不但是要改良桑叶蚕种,改良养蚕和纺丝方法来造成很好的丝,还要用外国的机器来织造绸缎,才可以造成顶华美的丝织品,来供大家使用,等到大众需要充足之后,才把有余的丝织品运去外国去换别种货物。

西湖丝语(四):1914~1945年中国丝绸出口之现状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与英、法、俄为另一方的“协约国”,在西、南、东线三个战场激战。1917年8月4日我国也公告对德奥宣战,但战争没有波及我国。在此期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的困扰下,无法向我国出口足够的棉布、化学品、染料和消费品,而世界市场对我国的丝绸及制成品和矿产品要货殷切。给我丝绸业(也包括其他行业)带来了意外增加出口的好机会。1914-1918年4年中,除1914年出口5263万美元外,其余几年都出口7800万美元以上,占我国出口额22%上下。
  
  在1902-1918年期间,总的说我丝绸出口情况是好的。但日本眼见发展蚕丝生产、出口丝绸有利可图,就不遗余力地拼命发展。在农村中组织大量的养蚕专业农家,蚕桑生产已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大批农村养蚕经营者培植起来了。1918年桑园面积增加到50.4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50%,比1902年的6.20%扩大32.3%。号称“制丝大王”片仓,也大有发展。三井财团也大量投资于大规模制丝工业。因此,日本蚕丝生产大发展,生丝出口量也大幅度上升。1909年日本生丝输出量已占世界生丝进口量的34.2%。当时我国生丝出口量还占30.5%,嗣后几十年中,我出口继续缩小比重。日本当时的蚕丝业,已成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头等产业了,也成为振兴日本经济的“功勋产业”了。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却成了我国蚕丝业的巨大威胁。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蚕丝业有所发展,出口也有增加,1930年出口1.43亿关平两,比1919年出1.38亿关平两增加4%。但由于1919年1关平两值1.39美元,而1930年只值0.46美元。因此,1930年只出口6578万美元,比1919年出口1.92亿美元减少3.66%。1929-1933年世界发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其工业产值下降44%,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战费还多700亿美元。而我1929-1930年丝绸出口,除由于美元升值而减少外汇收入(进口也相应减少支出)外,其余并无多大影响,但此时日本生丝出口量却大大超过我国,如1919年和1930年我出口生丝分别为7953吨和7297吨,而日本却出口1.71万吨和2.85万吨。比我多1倍至2倍多。这里充分说明,世界经济危机中,消费生丝量却有大量增加,我国出口生丝的减少,而是来自日本的竞争。也就是我国生丝在世界丝绸市场上逐年被日本生丝所排挤。1930年是日本历史上扩大桑园面积,发展蚕丝生产的全盛时期。桑园面积高达70.8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1%为以后增产蚕丝打好了基础。
  
  1931-1949年是我丝绸业最困难时期。1931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空前大水灾,波及16个省市,蚕桑虽无影响,但粮食受灾严重,灾民7000万人嗷嗷待哺,无以为生。正当我受深重天灾之际,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我东三省,占我国70%产量的柞蚕丝化为乌有,嗣后几年,日本又独占世界丝绸市场,致使我茧价大跌,蚕户破产。江苏无锡的改良种蚕茧每市担1930年是120-90元,1932年跌到95-70元,1933年跌到55-35元,1934年跌到40-34元。浙江改良种蚕茧1930年是80-68元,1932年60-50元,1933年50元,1934年28-20元。上海的缫丝厂,在1930年有135家,丝车25000部,到1934年仅剩丝厂31家和丝车7000部。当时我蚕丝业的困难,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申报》有文章写道“中国的蚕丝业,自从受了日本蚕丝业的压迫,与最近几年国际经济恐慌的影响,价格的惨落,输出数字的减低,为自有蚕丝业的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悲剧。各地丝厂的倒闭停工且不必说,养蚕农民亏蚀,由亏蚀而至破产者十之八九,杀身或甚至全家自杀者,亦比比皆是。这是去年(1932年)蚕茧丰收的年头。
  
  我们再看看日本的生丝出口量,1930年出口生丝2.85万吨,1931-1936年每年都出3.3万吨上下,几乎为我生丝出口量的10倍,日本丝绸大量出口,所换取的大量外汇,扩军备战,作为1936年7月发动侵略我国的战争,1940年偷袭珍珠港,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本。当时上海报纸上有幅漫画,内容是有一艘挂日本旗的大轮船,满载丝绸去美国。又从美国装回大量钢铁,日本把这些钢铁制出炸弹,再用飞机把炸弹丢在珍珠港的美国人头上。这幅漫画道出了当时日本出口丝绸在侵略战争中的作用。1936-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出口生丝从1935年的4314吨降到1945年的121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