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特色农业铺路 珙县“山地突围”
 

特色农业铺路 珙县“山地突围”

来源:中新四川网  |   作者:任友 袁刚   |  发布日期: 2009-12-04   |  阅读次数:1065次

中新四川网11月23日电(任友 袁刚 ) “我这10亩多山地的岩桂今年卖万把元没问题。”近日,珙县上罗镇麻柳村一组孙希南趁着晴好天气,带着两个工人在自己的岩桂林中采伐,她难掩兴奋地对笔者说,“岩桂成了我们致富的香饽饽了。”

  一乡一业 产业布局区域化

  珙县地处宜宾南缘,70%的土地是山地,终年少雨寡照,不利于精耕细作,属典型的山区林业县;但珙县因林而美,由矿而兴,宜桑宜林,发展蚕桑、烤烟、畜牧、林业等产业具有天然优势。2006年底,珙县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业支撑,努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围绕“ 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目标,对特色农业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共规划64个蚕业、20个烤烟、20个竹荪、6个岩桂、15个乌骨鸡百万元产业村,计划到2011年,全县262个村将有50%的村产值超百万元。

  规模效应 优势产业集约化

  王家镇是珙县第一大种烟乡镇,过去烤烟生产处于零散种植状态,近年来抓住北烟南移的机遇,推进烤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8 年该镇首次突破种烟1万亩、产烟2万担大关,烟农收入16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目的就是要解决传统农业分散化、规模小带来的发展缓慢的问题。”珙县县长曾明全介绍。珙县集中优势加快发展的蚕桑、烤烟、畜牧、林业等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凸显,2008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0亿元;蚕桑业实现产值1亿元,蚕桑百万元村20个;烤烟业产值飞跃到6500万元;林业产值飞跃到5亿元。

  企业带动 特色产业市场化

  珙县智溢丝绸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茧丝绸企业,该公司进驻珙县时,发现当地蚕桑生产存在零星分散、效益低、不便管理等弊病。对此,智溢公司提出了 “公司+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连片种植,推广优良蚕种,小蚕共育,蚕病统防,蚕业管理更加方便。

  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当地蚕桑生产由广种薄收向优质高产转变。今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春蚕发种减少近40%,珙县完成发种2.33万张,但当地春茧产量达到1.94万担,平均单产41.5公斤,蚕农收入达到1662万元,同比增长19.5%,单产和质量指标均创全川历史最好水平。

  珙县县委书记田文平对记者说“ 我们将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加快集约化经营、组织化运作和品牌化营销的‘三化’联动推进珙县特色农业发展。”面对未来,信心十足,“我们将进一步打响智溢茧丝绸、鹿鸣茶叶、老寨土鸡、僰乡花生等特色品牌,为2-3年内形成1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打好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