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业之所以在中国较早产生,是基于多种基本条件的具备。首先是资源的存在。中国大陆上生存着众多的野生桑条和野蚕,结出各种野生的蚕茧。其次是发达的古代文化。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宗教、艺术、战争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化,为丝绸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丝绸业的最初发生也许有它的偶然性。有人推测,先民们或许为了吃蚕蛹才把茧层扯开,从而发现了蚕丝的纤维性能;或许是野生的茧子在风吹雨打之中自动解体,露出了根根纤维从而被人们发现。但从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大量资料来看,养蚕在中国的出现或丝绸业在中国的起源是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 |
从古史传说来看,桑林是蚕的栖息地,而且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男女在桑林中幽会,祭高媒之神(即生育之神),以求子;二是在桑林中进行祭天求雨活动。求子是为了子孙繁衍,求雨是为了粮食丰收。上古时期人类所有活动中两项最重要的活动都在桑林进行,说明了桑对于先民的重要性。
由于桑林的重要,人们进而从桑树中想象出一种神树称为“扶桑”——太阳栖息的一个地方。扶桑又作搏桑、空桑,不少学者释为大桑之意。《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神树扶桑的概念至迟在商王朝盘庚至武丁时期就已形成。近年四川三星堆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树中,就有一枝被确定为扶桑树。铜树下为喇叭状树座,树干笔直,上出九枝,树上及树顶各栖一鸟,并有铜龙、铃、花、叶等挂饰。此后,扶桑的形象常见于战国秦汉艺术品中。
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不但从蚕的变化中产生了对蚕的惊奇,而且还产生了对桑树的崇拜,认为桑林是一片神圣之地,桑林中特别容易与上天沟通,以至求子、求雨等重大活动均在桑林进行,从而又产生了扶桑树的概念,把扶桑树作为天地间沟通的途径之一。由此得到的丝绸当然不会是普通的织物,服用丝绸必然有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因此,“作茧自缚”并不一定是坏事,而是灵魂升天的必由之路。所以,人们在死后直接用丝织物或丝棉包裹起来,等于用丝质的材料做成一个人为的茧子,有助于死者的灵魂升天。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而今杭州的丝绸更有着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特别是坐落于下城区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专业。且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在汉代,已通过举世闻名“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层次丰富的粉墙黛瓦、古朴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家具与各类时尚丝绸精品完美融为一体,既具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显出江南婉约之风、丝绸柔性之美和绚丽多彩的都市商业氛围。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块灰褐颜色、薄如蝉翼的丝织品,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