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融汇与发展
 

融汇与发展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   作者:中国丝绸博物馆   |  发布日期: 2009-10-19   |  阅读次数:880次

4)融汇与发展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清代三织造产量比较表

图片:

  织款-1


  织款-2


  织款-3



  1.耕织图(复制品) 清(1636—1911A.D)


  2.官机执照(复制品) 清(1636—1911A.D)
从明代晚期起,为满足统治者越来越大的消费需求,民间织机也经常用来承担官营织造任务。因此,织机有内造官机、外造官机和民机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织机和织工有着不同的身份。官机有专门的执照,并注明织工的姓名、年貌、藉贯等,织工可凭此领取口粮。民机则可以较为自由地发展。
机户的发迹


  3.杭州织造局碑
明清两代的官营织造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明代在江浙一带设立了十余个织染局,清政府则集中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地设立织造局,史称江南三织造,其规模均大大超过前代。


  4.护照 清光绪(1893A.D)
护照是各地运送官用丝织品的通行证。清代后期江南三织造承办的缎匹主要靠购买来完成。这两张护照反映了清光绪年间官用丝织品曾在浙江湖州雇机织造、然后运到江苏苏州练染、最后在南京集中,通过海路运送至北京的情况。


  5 、腰封 清(1636—1911A.D)
腰封是官营织造丝织品匹料外的封条。腰封常为明黄色纸质或丝质,四周印有龙纹,中间写有织造局官员名字、匹料的名称、长度及织造的时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