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嘉兴蚕桑产业稳定发展路在何方(下)
 

嘉兴蚕桑产业稳定发展路在何方(下)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9-28   |  阅读次数:935次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经济局了解到,嘉兴市蚕桑业最辉煌的时候是在1992年,当年的年蚕种发种量达到178万张,当年的茧子收购量达到525万吨。而去年嘉兴全市的年发种量仅为745万张,茧子收购量137万吨。

  嘉兴秀洲区农业经济局蚕桑技术推广站站长钱贤明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蚕桑生产技术管理方面工作了30多年,他告诉记者,嘉兴的蚕茧总产量占浙江省的50%,蚕桑对嘉兴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可以用“巨大”来形容。虽然蚕桑是只脱贫、不致富的产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产业来取代它。

  据嘉兴农经部门的报告显示,目前制约嘉兴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因素较多。一是蚕茧收购主体单一、体制不顺。二是收购方法不能体现优质优价。三是蚕茧收购开秤迟、时间短。蚕茧收购企业为了节省收购成本,推迟开秤日期,缩短收购时间,造成蚕农排长队售茧,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也促使一部分上蔟晚的蚕农只能提早卖毛脚茧,统货出售。

  记者在海宁等地农村了解到,环境因素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日趋严重,工业污染对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近年来,嘉兴一些化工厂、排氟企业等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桑叶后引起蚕中毒的事件频繁发生。同时粮桑矛盾也突出。嘉兴市是典型的粮桑混栽区,蚕区桑园与水稻平面交错分布,蚕桑生产期间稻田治虫后药液极易漂移至桑园,特别是近年来晚稻褐稻虱等害虫暴发,秋期治虫十分频繁,极易引起桑蚕中毒。2006年秋期,桐乡、海宁等地由于大田使用农药,造成835万张蚕种中毒。

  嘉兴市农业经济局蚕桑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总体上看,嘉兴市的蚕桑产业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体系、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成熟的生产技术。虽然从长远看,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等传统产业逐步萎缩很难避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稳定嘉兴的蚕桑产业不仅可能、也十分必要。 为此,嘉兴正在积极加快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研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广了桑枝黑木耳、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地板等种养、加工利用模式。按照产业化带动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壮大果桑产业,配套储存保鲜、加工设备,开发果汁、果酒系列饮品。大力发展蚕茧初加工,做大做强丝绵与被服加工业。充分挖掘蚕桑生态、绿色、文化功能,开发蚕桑体验、采摘、休闲观光业,拓展蚕桑产业功能与增收渠道,提高附加值。

  嘉兴市农业经济局为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建议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强化对重点蚕桑产区的扶持。明确蚕桑生产重点产区区域范围、发展目标,对列为蚕桑重点产区的地区应适当减轻粮食生产任务,以缓解粮桑矛盾。对蚕桑集中产区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加快蚕桑优化改造步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联合科技攻关,力求在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适应生产需要的新品种,制订新型茧质评价办法,改变目前茧价评定的无序状况。

  三是出台蚕业合作组织的综合性扶持政策,促进蚕农组织化程度提高。给有条件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发放蚕茧收购许可证,鼓励其参与蚕茧收烘与经营,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打破市场垄断。同时试行养蚕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养蚕风险,推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是制定实施蚕茧储备制度。茧丝绸是一个对国际市场依赖性极强的行业,国际丝绸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直接影响到国内茧丝绸行业的起伏,影响到蚕桑生产的稳定。进一步制定实施蚕茧储备制度,出台最低保护价,平衡蚕茧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

  嘉兴市农业经济局一名副局长无不忧虑地说,嘉兴蚕桑生产转移也许成为一种必然,但嘉兴有桑园面积361万亩,目前还没有一个产业能替代蚕桑业,“所以我们不能让蚕桑消失,否则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遗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