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江西修水:提升蚕桑产业整体素质
 

江西修水:提升蚕桑产业整体素质

来源:中国茧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8-06   |  阅读次数:978次

蚕桑是修水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效益明显,目前无第二个产业可以替代。在我县形成了栽桑、养蚕、制种、催青、收烘、缫丝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现有投产桑园面积5.6万亩,分布在三都、西港、何市等31个乡镇,309个村、3303个村民小组、覆盖蚕农近4万户,为目前江西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建有目前在国内领先的电热自控旋转催青大楼,配有全省唯一县级蚕种生产基地2个,年制种能力15万张、收烘茧站26个、茧丝加工企业3家、自动缫丝生产线13组、丝棉加工企业2家。产业逐步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2006年全年养种10.41万张,产茧8.5万担,平均张种产茧80.9市斤,斤茧平均价格达12元,蚕农售茧收入达1亿元,是修水蚕桑生产单产和单价最高的一年,茧质和效益最好的一年。广大蚕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蚕桑生产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蚕桑是我县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蚕桑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一是能源紧缺呼唤纤维,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国际市场油价一路走高,很可能对化纤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其减少了份额及新增需求势必要由天然纤维来填补。二是消费倾向重新回归自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养生保健意识增强,加上丝绸文件的弘扬,丝绸纤维的消费量将逐步增加。三是人口增加提高纤维需求,迫使产品增量。根据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到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中国人口2030年将达15亿左右。世界人均纤维消费1950年为3.7kg、2001年为8.7kg。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将达18 kg,需求量将增长一倍。四是产业特性属于生态高效。桑树是一种优良的绿化树种,栽桑养蚕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属于高效农业的范畴是劳动密集、生态环保、出口创汇的产业。我县亩桑蚕农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所以蚕区流行着一些听了让人感到鼓舞的顺口溜“家有三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养五张蚕,几年盖座小洋房”。正是由于栽桑养蚕所具有的这些产业特性,所以加快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发展。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调整桑园布局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蚕桑生产主管部门有必要会同基层村、组,先期介入参与土地使用规划调整方案的制订,结合村庄治理,调整好桑园布局。将重点状分布、高低不平、易旱涝、容易遭受三废污染的桑园,逐步改造成为相结连片集中、土地平整、旱涝保收、远离污染源的丰产桑园。这样做有利于减少、减轻因大田治虫而造成农药污染养蚕中毒事件发生的频率与程度。有利于村庄“村容整洁”。养蚕生产防病要求很高,要求打扫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消毒,建设好清洗池和蚕沙坑等,配合农村的环境治理,可大大改善村容村貌,做到卫生整洁,逐步做到“人蚕分居”。
       三、规划发展布局,发挥规模效益
       我县蚕桑产业应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机遇,采取“多予、放活”的原则,把蚕桑产业摆在新农村建设产业中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确立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按照《修水县“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县建设“十、百、千、万”工程(10个5000亩桑园以上的乡镇、200个500亩以上的村、1000个100亩以上的村民小组,10000户5亩以上的专业户)的建设要求,努力实现蚕桑产业基地规模化。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利于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推进标准化技术和控制好农药污染的威胁。生产标准化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蚕桑生产牵涉种植业、养殖业两大领域,技术要求高,又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冲击,努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唯一选择。推行标准化生产是把常规技术普及与先进实用技术紧密结合,在全县大力推进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结茧方格化等优质茧生产标准化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产业效益。
      四、实施“科技兴蚕”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素质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开展蚕桑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的蚕桑生产技能。县蚕桑主管部门要重视与科研部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做大做强。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养蚕生产工序多、风险大,需要蚕农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蚕区新老交替,蚕农世代交替,所以给蚕区蚕农进行蚕业科技培训的任务实际上还很重,不能因为是传统产业而放任自流。一方面要培训普及栽桑养蚕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提升当地优质高产典型的技术经验。
      五、推进蚕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效益
      产业化经营包括品牌战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项重要内容。龙头企业是核心。漫江乡蚕桑生产合作社是我县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干、民受益”的原则,理顺了利益机制,所获利润实行了二次分配全部返还归农,并提供了生产技术全程指导服务。通过市场稳定农社产销关系,形成市场动作的“一体化”,它为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构建了一个平台。是一个推进蚕业市场化进程、稳定生产基础的载体,它为农民构筑了具有自治经营权的产业化平台,是今后我县改革蚕茧收购体制的方向,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捷径之一。我县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收烘体制,在现行划片收购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尝试新的模式。可以是“公司+基地(乡镇或蚕农合作社)+农户”,通过乡镇(或蚕农合作社)与公司联结。其利益分配方式可以是保护型,按保护价收茧,可以是返利型,按定价收茧,年终返还部分利润,甚至可以是合作型,蚕农以桑园入股,按合同提供蚕茧和分利,形成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以此提高蚕桑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建立蚕桑生产风险救助基金制度,保障生产遭受意外损失蚕农的基本生活,降低经营风险,保证养蚕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六、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增加蚕业整体收入
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拉长蚕桑产业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我县蚕桑产业要在优化质量,打好品牌,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做长产业、做强龙头、做大规模、努力建设集蚕种制造、蚕茧生产、丝绸加工、经营贸易为一体、前连蚕农、后连企业、内连基地、外连市场的丝绸集团公司,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促进缫丝、桑条、桑椹、残桑、蚕粪、蚕蛹、丝棉、织造、服装业和丝绸旅游业的大发展,有效拉长蚕桑产业链,增强修水蚕桑行业综合竞争力,提高行业整体效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