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100岁的绸业会馆藏在浙一深闺即将惊艳亮相
 

100岁的绸业会馆藏在浙一深闺即将惊艳亮相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7-03   |  阅读次数:866次

  直大方伯巷巷子很小,透着一股清静。进到深处,浙医一院内,一堵白墙里却是一番热闹景象。坐落在此的杭州绸业会馆旧址,已经到了整修的最后阶段。施工人员在院子里忙碌着,会馆的晚清旧貌也一点点被复原。

  读者姚先生请记者探探路,打听打听这个神秘的会馆啥时能亮相?

  院落虽小却很精致

  修缮后,院落小而精致。

  青瓦白墙下,匾额上书“绸业会馆”几个大字。推开朱红色大门,晚清的建筑气息扑鼻而来。看看门把,上面雕刻着六角形图案,古色古香。正对着大门的主厅有一排精雕细琢的木门,从头到尾,相当气派。

  这个主厅,也是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可以想象到,当年杭城各地的丝绸商们身着亮丽的绸装,推木门入厅,在里面高谈阔论的情景。而木门外的小庭院内,现在已摆上了六盆大型植物。说不定,当时这些商人们也是边谈生意边赏景。

  由于会馆还在改造中,主厅内除了几根柱子,没有摆放其他物品。穿过主厅,背后是一个小花园。这里种上了各种绿色植物,最多的是竹子。

  据介绍,这次修缮的建筑占地面积96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35平方米。除了修缮房屋外,室外景观、苗木绿化、水电安装都是同时进行,力求复原晚清旧貌,改变过去破败的景象。

  居“五大会馆”之首

  绸业会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晚清。原来这里叫做观成堂,1904年动工,1909年建成。到今年,刚好是建成100周年。当年划出20亩地建绸业会馆的人,叫丁立中。他是杭州一家大绸庄的老板。

  会馆建成后,杭州各地的大丝绸商蜂拥而至。当时的会馆里,建筑巍峨,层楼叠起,内有花园假山和财神殿。后来,大部分建筑都在抗日战争中被烧光了。

  清时,行业组织又被称为公所或会馆。清后期杭州已有29个行业成立公所或会馆。丝绸业有杭州绸业会馆,茶叶业有敦义堂茶漆会馆,剪刀业有存仁堂剪刀公所,百货业有广业会馆等。

  当时,丝绸、木材、茶叶、药材、南北货业规模最大,有“五大会馆”之称。绸业会馆可谓是“五大会馆”之首。大的绸庄老板情愿交钱加入会馆,因为在这里,他们能获得生意上的第一手信息。每天早晨,他们坐在主厅里,谈谈最近哪里丝绸销量好,哪里的价格卖得贵,哪里需要什么样的丝绸产品。

  杭州文史研究会会员丁云川回忆:“那时我的曾祖父也做丝绸生意,他经常和丁立中他们在这里谈事情。”

  而当时要加入绸业会馆,门槛还蛮高,一般的小厂商根本进不去。

  碑文见证100年沧桑

  修缮中,设计者特意做了一处小亭子,里面有两块碑文,细细讲述会馆和杭州丝绸业的发展历史。丁云川透露,其中一块《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就是1909年会馆落成时刻的。

  碑文细述了明清时期杭州丝绸业的兴衰历程。经过100年,这块太湖石的光泽却丝毫没有黯淡。

  要知道,碑文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5年,曾任《人民日报》主编的邓拓准备写中国丝绸史的文章。他在史料中找到杭州绸业会馆的资料,听说了这块碑文的内容,觉得对研究明清丝绸史有很大帮助。

  他专程来到杭州,很仔细地读了碑文。不久,他回到北京后,还特地托人将碑文全文抄录给他。

  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主张“破四旧”。

  有个好心人得知这块碑有被炸掉的危险,赶紧在碑石上抹满石灰,用红笔写上“斗私批修”四个大字。这块碑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一直竖立在会馆内。

  丁云川介绍:“绸业会馆在抗日战争后就渐渐湮灭了,当时丝绸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一直到解放后,杭州丝绸业才慢慢发展起来。不久,这个地方成了纺织工业局的办公场所,后又改为杭州棉纺织配件厂金工车间,再后来转为杭州市纺织科学研究所……”

  转来转去,会馆的命运始终和纺织、丝绸联系在一起。

  而它剩下的主厅无论辗转几次,里面的木梁、柱子都保存得很完好。

  这次修缮完成后,它将派什么用场,是否会对外开放,浙医一院表示还在考虑中。

  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百年绸业会馆露出新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