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余杭走出蚕桑文化保护和发展新路子
 

余杭走出蚕桑文化保护和发展新路子

来源:中国茧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6-30   |  阅读次数:788次

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杭嘉湖地区,独具江南韵味和民俗特点的蚕桑文化因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变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余杭有个不起眼的村庄——塘北村,却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被授予“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试验点”称号。这是记者6月23日在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获知的消息。 
  在距杭城约30分钟车程的余杭塘栖塘北村,全村有1351户农户,90%以上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至今保持较为完好的种桑养蚕、缫丝织布、轧蚕花的习俗,与蚕桑文化相关的一些实物、建筑及传统美术、舞蹈如灶头画、皮影戏等仍保存完好,深具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塘北村同样面临蚕桑养殖业日渐萎缩、桑园面积逐年减少的现状,数百年来传承的蚕桑习俗日渐成为一种濒危文化。余杭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探索,自2008年起,开展了蚕桑生产技艺和民俗生产性保护尝试。今年4月,委托杭师大非遗研究基地编制《余杭塘北村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形成整体的保护和发展思路。5月,结合“中国杭州塘栖枇杷节”,推出塘北村蚕杷文化风情游,展示春蚕养殖、缫土丝、剥丝绵、织土布等一系列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短短半月的活动时间,接待了国内外友人上万名。 
  下一步,余杭相关部门计划将塘北村蚕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继续走向纵深。除在蚕桑良种繁育、新技术等科研方面投入外,还计划在生态保护区内选址建造蚕桑生产民俗专题保护馆,以陈列的静态赋予蚕桑实物永久性的保护,结合塘栖茧园、土法缫丝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动态展示,通过旅游、加工订货等多种方式引导蚕桑文化为农民增收服务,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交相互荣。目前,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已纳入浙江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项目,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天,与会的来自省文化厅、各高校、地方的领导、专家和代表约70余人实地调查走访了余杭塘北村,并就泰顺畲族文化、江山廿八都文化等省内7个非遗生态保护区试点工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