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香云纱:美丽与哀愁
 

香云纱:美丽与哀愁

来源:佛山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6-23   |  阅读次数:914次

 这段日子佛山晴好的天气,成艺晒莨厂经理梁珠的心情自然也不错。“靠天吃饭”的香云纱,享受着阳光、河泥、草地全方位呵护,不识愁滋味地肆意绽放美丽。
  曾经,这种贵比黄金的纯天然染色丝绸行销世界,如今,古老的染色工艺却只存在于顺德一隅,而其“原产地地理标志”早已被深圳抢注。所幸,2007年4月,香云纱被正式列入佛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佛山申报省级“非遗”的项目之一。
  遗脉相承——上流社会的时尚
  关键词:香云纱
  据资料说,香云纱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大量出口,每匹售价高达12两白银。宋代《梦溪笔谈》与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过“赭魁”这种用来染色的植物,后人推测这极有可能就是用来染制香云纱的薯莨。明清以来,广东珠三角地区丝绸业发展繁盛,“广纱甲天下”之说名不虚传。
  民国时期,南海县首创了经线组织为绞纱组织的新产品,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即“香云纱”。产品一经上市,即大受国内外华人的欢迎,长销不衰,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
  顺德的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场、晒场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普遍出现了“自晒卖”、“织晒卖”等形式的经营者。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顺德香云纱的生产发展达到巅峰。1922年~1926年,全顺德有晒莨工场500多家,主要分布在陈村一带,工人1万多人,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由于香云纱具有挺爽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贮存或穿着时间越长越舒适、越柔软、越亮泽的特点,北京、上海的上流社会人士都以穿香云纱为时尚,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地更是流传甚广。
  之后,香云纱几经起落,经历过辉煌与低谷,走到今天,由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穿着习惯、气候与场地条件的限制,香云纱的风光显得比较“极端”。一方面是在海内外成衣市场上的“贵比黄金”,需求旺盛;另一面是古老生产工艺的步履蹒跚,力不从心。这种世界上惟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兼具着美丽与哀愁的双重气质。
  独树遗帜——每一步都是纯天然
  一匹完美香云纱的诞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染色原料薯莨是一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的地下块茎,其粉碎后棕红色的汁液是染制香云纱的主料之一。奇特的是染料之二——河泥,这种黑色塘泥要专门采自珠三角顺德、番禺一带没有经过任何污染的塘泥。两种染料的反复作用成就了香云纱的独特颜色。真正上等的香云纱正面是黑色,反面是黄褐色,这是由于涂抹塘泥时只涂抹并曝晒一面的结果。
  “上靠晴天风和日丽,下靠翠绿整洁草地”,说的是晒莨的外部条件。染料发生作用靠的热量完全来自阳光,每年4月到11月是晒莨的好季节,但又要避开日照过于强烈的七八月与大风天,因此真正是“靠天吃饭”的手艺。就连晒莨的草地也有讲究,绸匹只有在草皮上晒莨,而且是1到2厘米厚的草地,草身不能过软,软了受不了绸匹的压力,因此顺德人多选择俗称“爬地老鼠”的本土草种。
  百闻不如遗见——三四十个大小工序
  确切地说,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香云纱”应为“香云纱染制技艺”。香云纱的一个完整染制周期不计天气因素就需要15天,生产流程中的浸、洒、封、煮、水洗等每个过程操作都十分繁复讲究。尤其是染料浓度的配比,完全要靠工人的经验掌握并随时调整。
  “给你方子你都做不出来!”不像一些手工技艺核心技术的讳莫如深,香云纱的工艺流程早就大白于天下,在成艺晒莨厂,经理梁珠带着记者参观了染制香云纱的繁复工艺。“就是因为工艺复杂,所以能完整做下来的人少之又少。”梁珠认为,香云纱的危机不在技艺,而在人心。
  由于完全靠手工生产,成艺晒莨厂几乎没有厂房和设备,唯一和“自动化” 沾上边的是一台薯莨粉碎机。几位女工把白色丝绸剪成20米一段的原料,在每段绸布两头缝制穿棒套,在绸身两边缝钉攀线,这是为晒莨做准备。她们的手上下翻飞,速度极快。
  下一个步骤是浸莨水。把绸缎放入最浓的“头过水”(磨碎的薯莨放于竹箩内浸于第一个槽内得到的汁液,之后的依次为“两过水”、“三过水”、“四过水”)中,翻动工人不断用手翻动,使绸匹浸透吸匀染料需时半天。然后把绸匹取出,自然脱水,正面向上平摊在草地上,称为晒莨。绸匹晾干后,用“两过水” 喷洒,并使用葵叶扫把绸面上汁液扫干,称之为“洒莨水”。经过6次洒莨的绸匹已成淡棕色,还要再放入特制的封水槽中用“三过水”浸1小时,再曝晒,如是6次,叫“封水”。再之后还要用“三过水”在大铜锅里煮绸,脱水,晒干。之后还要用“四过水”封莨12次,再用“四过水”煮绸,再封莨水一次,此时已成半成品。
  因此,记者在晒莨厂上看到的是颜色深浅不一的绸匹,工人师傅们在晾晒绸匹时,要跪坐在草地上,一段段展开或收回绸匹。但经过了这么多繁复的工序,最关键的“过乌”——过河泥才正式登场。师傅们把这种河泥搅拌成糊状均匀地涂抹于绸缎的正面,按中轴线把绸缎对折,再小心抬到草地上平摊半小时,确保它与河泥充分接触起化学反应变乌。最后还要再经过“水洗”、“封莨”、“摊雾”、“装封”等工序,才真正完成香云纱染制的全过程。整个大小工序有三四十项之多。
  遗语道破——不愁传承最愁扩产
  问:您为什么不怕制作工艺被公开?按理说这是商业秘密。
  梁珠:因为从赚取利润的角度说,就算是知道全部的流程,有些人也未必肯全套做下来,太费工夫了。我有合作伙伴,还在番禺开了分厂,也有师傅陆续 “跳槽”,但我能保证我做的是最正宗的香云纱。是钱更重要还是香云纱这个响当当的招牌重要?偷工减料只会砸了香云纱的牌子,香云纱都没了,我的厂和整个行业也就不存在了,我不会做这样的事。
  问:您担心传承的问题么?
  答:从没担心过,我这里有许多师傅都能做,我也不怕把方法传出去。不能扩大生产才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问:看您的仓库里几乎没有库存。
  答:是的,订单很多,晒出来的纱马上就能卖掉,很多还是出口的。我不愁卖不出去纱,只愁需求太多却做不出来。香云纱生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生产有季节性,一方面场地限制得厉害,有草地,有泥塘的地方难找,找到了别人要么是不肯给我,要么我买不起。所以现在扩大不了规模,还是发愁。现在香云纱是“非遗”了,政府能不能给我们找到更多的场地让香云纱大发展起来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