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提高绵阳蚕桑产业“抗寒”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提高绵阳蚕桑产业“抗寒”能力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5-15   |  阅读次数:1147次

近年来因人民币升值、丝价下降、劳动力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扬等影响,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养蚕积极性降低;去年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又遇上金融危机的冲击,丝绸行业更是雪上加霜。08年全市发种312495张,比上年减少27%,仅占95年发种量30%;08年全市产茧945.5公斤,比上年减少37%,占94年产茧2228.3公斤的42%;08年全市共有桑园252000亩,比上年减少5%,占94年1181884亩桑园的21%。养蚕户140751户,比94年减少35%。09年全市春季发种比08年减少22.9%,绵阳蚕桑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
 
一、认真分析蚕业形势,把握产业调整机遇

  (一)蚕桑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茧丝价格仍在低位运行。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茧丝市场生丝价格跌至13.5万元/吨,跌破了蚕茧成本线;4月中旬生丝价格虽回升到17万元以上,接近上年同期水平,但价格仍处较低位。

  2、企业生存面临挑战。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水电煤等成本增加;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丝绸产品滞销,出口受阻,价格暴跌,企业普遍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

  3、蚕业基础面临冲击。首先地震毁坏了桑园,短期内难以恢复生产;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力缺乏;最后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蚕茧不涨反跌,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将受到很大影响。按管护一般的密植桑园和全市平均养蚕单产及2002年全市蚕茧综合均价计算,亩桑年养蚕3.5张,单产30公斤,蚕茧单价16.36元,年产茧105公斤,亩桑茧款收入1718元。养蚕收入比种粮油作物略高,但远远低于种蔬菜等其他经济种物。

  (二)蚕桑产业发展的机遇。虽然目前形势严峻,但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有化“危”为“机”的信心。

  1、灾后重建和“东桑西移”是绵阳蚕业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最佳机遇。从近年来绵阳蚕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布局好,具有集中成片的特点如涪城、梓潼发展稳定,随市场变化波动小。

  2、当前国家政策有助产业走出困境。首先国家出台了纺织产业振兴规划;其次国家将纺织品出口退税上调至15%。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蚕桑是其中之一。农业厅提出坚持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将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十大特色产业”,对于蚕桑产业发展有利。

  3、国家厂丝储备制度是行业稳定发展的保证。当茧丝供过于求、厂丝价格下跌超过正常价位时,购进厂丝储备;当茧丝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超过正常价位时,将厂丝投放市场。茧丝价格相对猪肉、中药材等其他农产品价格稳定得多,蚕农的利益也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二、蚕桑产业“过冬”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绵阳蚕业要确保全省第三,当务之急应抓好:一是产业布局从全面开花向重点区域转移,二是蚕桑产业从单一的生产蚕茧向茧、果双丰收转变,三是大力开发桑园综合利用。

  (一)优化蚕业区域布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可持续。蚕桑产业的发展历来就是一波三折,茧价行情是“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再三年”。蚕业的灾后重建工作应同产业区域布局调整相结合,按照“十大特色产业”和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因地制宜,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形成以游仙、三台、盐亭、梓潼、涪城、北川、江油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蚕业产业区。发展集中成片桑园,栽植适宜这些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抗病力强、产叶量高、叶质好优良桑品种实现蚕桑产业的布局调整。

  涪城区蚕桑产业区域布局基地集中,便于公司技术指导,农民蚕养单产高、质量好、效益高,农民养蚕积极性随行情波动影响小。

  (二)加大先进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开展全方位的生产技术服务,一要选用当地适用的优质蚕种。二要全面实行蚕前统一消毒和小蚕共育。三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四要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缓解了劳动力不足。五要加大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推广面,提高蚕茧质量。

  健全和完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2008年我市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37公斤,而仙海区每亩桑园产茧量达到81公斤,江苏南通地区每亩桑园产茧量达到 120.6kg/亩,最高达到200公斤/亩,这说明我市蚕业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稳定完善基层蚕业技术服务队伍,总结现有蚕业生产技术,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的蚕业生产技术体系,可以大幅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绵阳蚕业科技服务体系多为:丝绸公司技术人员-蚕茧站技术人员-小蚕共育户-养蚕户。公司负责对茧站培训技术人员,茧站对共育户进行技术培训,并由技术员对共育户进行经常性的技术指导;共育户负责养蚕户的蚕前消毒、大蚕技术指导;公司对共育户按共育蚕饲养农户的养蚕单产进行考核,兑现奖励,保证技术指导的落实。

  (三)发展农民蚕业合作社。蚕桑生产技术要求高,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蚕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良好的利益链接机制,开展互助合作,提供优质服务,为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搭建了平台。涪城、白禅等地都组建了蚕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为社员提供蚕桑生产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及蚕茧的销售等服务,收购蚕茧实行“二次返利”。

  (三)采取强有力措施消除“蚕茧大战”。“蚕茧大战”不能实现“谁投资、谁收购、谁受益”,就会导致企业不愿投入,农民得不到服务,蚕茧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市场行情高时竞相抬价,蜂涌而起,市场行情低时一哄而散,无人问津,不利于蚕茧价格长期稳定。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许可证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二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密切配合,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解决小丝厂无证生产的问题;制止企业跨区域抢茧。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和自律约束。

  (三)建立蚕茧风险基金制度。茧价行情正常年,每年由当地财政和丝绸企业按1:1的比例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由财政专储,不能挪作他用,当行情低迷时启动保护价。梓潼绿神丝绸公司与财政局一道实施了蚕茧保护价收购政策,每公斤鲜正茧不低于13元,业主大户、共育户不低于15元。为了使保护价能够顺利实施,从2006年开始公司与财政每年各出50万元建立蚕茧风险基金,连续三年,共300万元。08年正秋由于行情皮软,启动蚕茧风险基金对蚕农每公斤鲜正茧补贴2元,使全县当季蚕茧平均收购价在17.8元以上,极大的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升级;调低行业承税赋,减轻企业负担。其次是加大项目投入力度。蚕桑产业属十大优势特色效益产业之一,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蚕业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对重点区域倾斜。最后是加大蚕桑科技投入力度。一要加大实用技术推广投入,使蚕农能掌握关键生产技术,提高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二要加大对桑、蚕品种的培育、引进投入。三要加大桑、蚕产品的新用途的研发投入。桑、蚕产品的新用途很多,但多停留在科研、试验阶段。

  (五)狠抓桑园综合开发,提高桑园效益。

  1、发展、改建果叶兼用桑园。选用果叶兼用桑品种如云桑2号、大10、“蜀果1号”,以采摘优质桑果为主,兼顾桑蚕饲养,提高桑树的附加效益。绵阳今年桑果售价2元/公斤,涪城、游仙区的蚕农都有卖桑果的习惯,但多是叶质优、产量高的桑品种,桑果收益不高。

  2、实行多批次养蚕,提高亩桑产值。仙力丝绸公司多年来实行多批次养蚕,以探索丘陵地区养蚕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改一年4次养蚕为6次养蚕,仅白禅一个乡一年养蚕1万张,超过了平武、江油、安县、北川,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桑叶,提高桑园产值。

  2、桑园综合利用,提高桑园产出。桑园栽植规格不同,套种品种不同,推广桑---蔬菜(主要是套种窝笋、豆尖、青菜、土豆等)、“桑—草—兔(猪)”、“桑—药”模式。涪城区石洞乡有桑园间作绞股蓝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桑园综合开发,改变过去在 “一根树上吊死”的单一经营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只要我们借鉴过去的经验,以科学的态度,坚定的信心,积极应对目前的困难,通过企业节流挖潜、桑园的综合利用和国家政策扶持等多方共同努力,蚕桑产业的春天会来很快到来,并且阳光会更加灿烂。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