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2009年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工作座谈会主题报告
 

2009年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工作座谈会主题报告

来源:重庆市茧丝办  |   作者:重庆市茧丝办   |  发布日期: 2009-05-06   |  阅读次数:1059次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发展“135”发展战略,以及全市外经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全市茧丝绸促进工作情况,分析当前茧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促进全市茧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我讲三方面的意见,请同志们审议。

一、2008年全市茧丝绸产业促进工作回顾

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丝绸需求进一步萎缩,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全市茧丝绸产业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全市桑园面积87万亩,降2.2%;蚕农户数38万户,降19.2%;生产原种2.9万张,降6.5%;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74.6万张,降29.2%;发种69万张,降23.3%;产茧2253万公斤,降20%;蚕农售茧总收入3.1亿元, 24.4%;户均养蚕收入816元,降6%;蚕茧综合均价13.86/公斤,降3.95%。丝绸加工全年实现茧丝绸工业总值8.97亿元,降37.36%;实现销售值8.34亿元,降54.8%;实现工业增加值1.98亿元,降26.77%;丝绸出口4039万美元,降16.7%

过去的一年,尽管困难重重,但全市茧丝绸产业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仍然有不少亮点。

一是蚕桑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的全市蚕业发展战略,部份区县发挥栽桑养蚕比较优势,蚕桑生产在总体下降中取得新进展,黔江、云阳等渝东南地区产茧量占全市的比例由2007年的22.4%提高到28.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巫山、云阳、彭水等区县发种量同比分别增长49%30%20%,产茧量同比分别增长42%33%20%。尤其是黔江区发种3.8万张、产茧2.7万担、单产36公斤、蚕农售茧收入2277.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6%63%11%56%,实现了发种、产茧、单产、蚕农收入四个大幅增长。

二是蚕桑生产单产水平、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电台直播节目等多种形式普及蚕桑科学技术,全市平均张产茧达32.7公斤,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东移西移”、“十百千万”、“多批次滚动养蚕”三大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蚕业的规模化发展。2008年,全市桑园土地流转3万余亩,有万担茧镇乡4个,千担茧村77个,百担社542个,610担养蚕大户5903户,10担以上1689户,其中万担茧镇乡、千担茧村、610担专重户占全市养蚕镇乡、村、农户的比例较上年分别提高1.1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

三是蚕桑组织化新模式取得积极进展。垫江县按照“企业+基地+蚕农”的经营模式,全县养蚕次数增加到78个批次,确保蚕桑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合川区沙鱼镇的渝界蚕桑专业合作社,将780户蚕农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免费技术培训、服务,蚕茧直接销售给缫丝企业,同时向蚕农每售1公斤蚕茧返利1元。云阳县政府出台栽桑、养蚕及科技推广等政策,积极扶持发展养蚕大户,收到新栽桑1700万株、新修大棚200个及推广纸版方格蔟71万片的较好效果;万州区创新蚕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在全区15个蚕桑基地乡镇实施公司建“基地+协会+农户”,合同订购、全额收购,对年养蚕3张以上的大户进行补贴,探索了村级工厂化养蚕和联户大棚养蚕,均取得较好成绩。潼南明宇公司承包农民土地上千亩,实行工厂化养蚕,雇佣农民种桑养蚕,使蚕农收入增加了6倍。

四是蚕桑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合川区在全市首次开展全覆盖政策性蚕桑保险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全区5.1万户蚕农,桑蚕保险61736张,每张保费10元,其中政府补助7/张,农民3/张,共计保费61.74万元,投保金额2160.76万元,赔偿蚕农955户,金额26.7万元,户平279.2元,蚕农因病害等损失得到一定赔付,较好地化解了蚕农养蚕的自然和疫病风险,解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

五是丝绸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节能减排”、“工业技改”等项目的推进,促使全市丝绸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14%。部份丝绸产品出口单价有所提升,白厂丝出口单价24.13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6%;桑绵条出口单价21.42美元/公斤,同比增长3.6%。出口市场单一的状况略有改变,传统的印度市场占比为84%,同比下降近6个百分点。全市销售丝棉被2.9万床,同比增长35%;在全市丝绸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重庆宏美达公司全年实现丝绸出口998万美元,同比增长21%

六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在去年桑枝条开发生产食用菌、桑叶开发桑叶茶、桑园间作蔬菜、桑果泡酒的基础上,今年又在荣昌、黔江、石柱、梁平、永川等区县进行了桑园养鸡、桑园养兔综合利用模式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荣昌县已返租倒包桑园100余亩、搭建大棚11个、发展养殖桑园土鸡7万余只,每亩减少了桑园除草施肥费用200元,亩桑效益达4000元;石柱县在宇城坝300亩桑园内养殖土鸡2万只,产值100万元,亩桑产值有望突破5000元;梁平县和林镇田子钢、金代镇谭由兴两大户桑园养鸡已出栏土鸡1855只,实现产值9.25万元;永川推行的“桑-草-兔-虾”复合经营模式,利用桑园、水田空闲时段,种植黑麦草,利用空闲蚕房养兔,每亩可养兔60只,收入1200元,利用闲置水田用蚕沙养龙虾,每张蚕沙可养龙虾500斤,实现亩桑效益4000多元。

七是茧丝绸行业协会构架进一步完善。市茧丝绸行业协会成功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组建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完成对协会的换届和改组工作。协会经过为期一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拥有会员单位85家,服务单位127家,覆盖桑、蚕、种、茧、丝、绸、外贸全行业的专业协会。

八是各级政府对蚕桑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茧丝绸协调小组办公室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强化点对点对接,积极主动提出支持茧丝绸发展的政策项目建议,积极推荐优势项目,形成了合力支持茧丝绸发展的工作机制,全年共安排“东桑西移”、“十百千万”、“良繁体系建设”、“库区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科技计划”、技改贴息资金等计56个项目、4762万元补贴资金均及时到位。蚕种检验检疫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减轻了蚕种生产单位的负担。区县也加大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力度,政策项目资金同比大幅度增长:黔江区委、区府出台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筹资3亿元,在5年内发展20万亩桑蚕基地,实现产茧30万担,2008年政府支持项目资金3000万,用于茧丝绸产业发展;云阳县安排5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蚕桑生产,涪陵区设立200万元蚕茧价格风险金以及对蚕桑生产进行小额贴息贷款等。

二、2009年全市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紧紧围绕“314”发展战略,以“东桑西移”、“十百千万”、“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和“桑蚕保险”为载体,继续推进蚕桑生产布局从全面发展向优势区县转变;蚕桑生产从单一养蚕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蚕茧加工从以缫丝为主向绸、绢、印染、床上用品、工艺品等中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开发的“三大转变”。力争实现全市蚕茧产量稳中求升、质量有所提高、价格有所回升;丝绸生产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效益、品牌效应明显;销售收入稳中有升、市场多元化有所突破、效益有所改善。

主要目标:全年发种70万张,生产合格原种2万张,一代杂交种85万张;产茧45万担,解舒率56%,单产33公斤;全市蚕农增收10%,蚕农收入3.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亿元,销售产值8亿元,与2008年比减亏1000万元;生产丝类产品3900吨,生产丝织品1000万米;丝绸出口4000万美元。

三、2009年促进全市茧丝绸产业发展工作重点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广、之深堪称“百年一遇”,目前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危机造成丝绸产品需求和价格双双大幅下降,鲜茧收购价格创近十年来新低,本来就比较困难的丝绸生产企业更加困难。金融危机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当前重庆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但是,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重庆茧丝绸产业发展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也有三大“利好”。一是丝绸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丝绸以其雍容华贵、飘逸轻柔的质地被誉为“纤维皇后”,又因透气、保湿、护肤等功效被誉为“人体第二肌肤”,这是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回归自然、养生保健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以及丝绸传统文化的弘扬,蚕丝作为“纤维皇后”和“绿色”、“环保”产品,必将成为21世纪消费的主流之一。目前,世界蚕丝纤维消费总量约8万吨,不足纤维总量的0.2%,我国丝绸消费量仅占世界丝绸消费总量的4.6%,人均消费仅为美国的2.8%、日本的3.8%、印度的14%。因此,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蕴藏着很大的潜力。二是各级政府对茧丝绸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今年24日,国务院通过了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包括丝绸在内的纺织业定位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将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商务部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和正着手编制的茧丝绸行业振兴规划,也将为我们行业的发展提供良机。重庆市委、市府对发展蚕桑也是非常重视,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烟叶五大特色产业”,市级部门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市科委启动蚕桑科技重大专项、市发改委和市经委继续加大对蚕桑良繁体系、丝绸企业技改的投入等。三是丝绸商品出口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国家采取鼓励出口措施,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了出口企业出口成本,有利于丝绸产品的出口。我们要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加强对蚕农的宣传、引导,稳定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营造全面振奋茧丝绸行业精神、坚定发展信心的氛围。我坚信,只要全市茧丝绸行业,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蚕农,能够做到“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措施有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寒冬”,迎来重庆茧丝绸产业美好的春天。

(二)政企联动,积极帮助丝绸企业“过冬”

重庆丝绸企业普遍个小、力弱,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2008年,全市进入统计的丝绸企业46家,总资产1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资产约2200万元),资产上5000万的5家(其中资产上亿元的仅1家),约占全市丝绸企业资产总值的60%。全球金融危机使丝绸企业雪上加霜,困难重重。各地茧丝绸主管部门要将帮助茧丝绸企业“过冬”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主动上门服务丝绸企业,努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为企业“过冬”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为帮助企业缝制“过冬棉袄”,要加快全市茧丝绸产品质押仓库建设,尽快开展茧丝绸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为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创造条件;组织企业参加第上海丝绸交易会、杭州国际丝绸博览会等国内外专业展会,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国内外市场,并积极开拓意大利、法国、荷兰、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外市场。

丝绸企业要在困难时期加强内部管理,练好内功。充分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要研究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主动出击,不被动等待;树立品牌意识,每个企业都应积极争创重庆丝绸知名品牌,用优质廉价的产品占领市场,扩大影响,为下一轮丝绸市场回暖做好充分准备;要积极走出去,开拓市场,结识客户,寻求商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展会、交易会和洽谈会的平台,推销、宣传自己的产品,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进入重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以“东桑西移”、“十百千万”、“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和“桑蚕保险”为载体,努力提高蚕农收入

一是努力巩固“东移西移”工程基地建设成效,积极开展“东桑西移”工程基地建设后期评估工作。对于建设效果较好、桑树基础稳定、建后管理到位的基地区县,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安排市级资金给予巩固提高的资助。

二是继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促进蚕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支持大户做大做强。要积极利用国家、市级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引导业主、大户以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桑园地,鼓励做大做强;要积极研究发展集约化蚕桑生产模式,优化高效的桑园栽培、养蚕模式,提高单产、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业主、大户稳定发展和上规模、上效益。要继续鼓励和支持蚕桑生产大户、蚕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深化“公司+基地+农户(蚕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的组织联结形式,采取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利益连接机制,建设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蚕农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

三是积极推进蚕桑综合利用开发,不断提高蚕农的综合收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在探索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已有较好的进展。今年将在全市实施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园建设项目,努力开发桑叶、桑枝、桑果、蚕沙、蚕蛹、蚕基塘、桑园家禽饲养等蚕桑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建立桑枝菇示范区、桑园鸡示范区、果桑示范区、桑基鱼塘示范区,实现亩桑综合效益4000元以上。

四是试点开展桑蚕保险推广。2008年,合川区大胆探索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启动全国首例行业全覆盖政策性桑蚕保险工作,增强了蚕农防灾抗灾能力,有效的促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各地要高度重视桑蚕保险工作,学习借鉴合川经验,加快推广桑蚕保险。为支持区县开展桑蚕保险工作,我委按照“市级引导、区县主导、蚕农自愿”的原则,安排专项资金,对部份区县开展桑蚕保险的保费予以补贴。

(四)科学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相对稳定的蚕桑生产基地

目前,全市有33个区县、458个镇乡、3566个村、38万户蚕农栽桑养蚕,投产桑园87万亩。这些区县发展蚕桑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为科学推动全市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市外经贸委将在今年组织编制《重庆市茧丝绸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分析各区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合理布置蚕桑生产基地,明确丝绸生产企业的布局、产品结构优化的方向,制定促进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行业的科学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蚕桑生产基地的科学布局,积极配合我委编制规划,努力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今后,市以上的扶持资金原则上将用于规划确定的蚕桑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规划内的重点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确保政府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蚕桑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目前,全市33个区县设有蚕桑技术服务机构,其中22个区县为蚕桑站、农技站等事业单位,其他为丝绸公司的内设机构,蚕桑生产基地镇乡、村社均配有蚕桑技术辅导员,全市蚕桑技术服务队伍、体系基本健全。蚕桑基层技术队伍是蚕业生产发展的生力军,各地要稳定基层蚕桑技术推广队伍,确保蚕桑技术推广和服务的经费投入,加强蚕桑技术队伍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完善技术服务推广的手段,加强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水平;要积极探索蚕桑技术服务新方式、新模式,有条件的区县、乡镇可以试行蚕桑技术服务招标或服务外包等模式,创新蚕桑技术服务体制、机制,提高蚕桑技术服务的水平和实效。蚕桑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蚕桑技术赶场”、“蚕桑技术院坝会”、现场会、电视专题片、广播讲座等多种方式,将栽桑养蚕实用技术主动送到蚕农手中,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水平;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推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蚕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是全市蚕桑技术推广的专门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力量强、信息渠道广的优势,牵头做好为全市蚕桑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六)加强蚕种管理,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蚕种是茧丝绸产业的基础,是特殊的重要农用种子,事关广大蚕农利益。各蚕种生产、冷藏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把提高蚕种质量作为蚕种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管理上、技术上苦练内功,强化技术培训,促进蚕种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蚕种的质量。各地蚕桑主管部门要加大蚕种执法力度,维护蚕种产销秩序,加快探索蚕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尽快建立既有市场竞争、又有规范管理的蚕种销售体系。市蚕种质量监督站要切实加大蚕种质量检测力度,严格贯彻实施蚕种质量检验规程和蚕种质量判定标准,不断完善蚕种检测制度,更新检测设备,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内容,确保蚕种质量安全,为茧丝绸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此外,我们将根据国家《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尽快开展《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七)充分发挥茧丝绸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市茧丝绸协会是全市茧丝绸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属于民间组织。市茧丝绸行业协会要加快完善组成体系,按照专业组建专业委员会,有条件的区县可以组建行业分会,以便更好的分专业、分区域开展协会活动;要积极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调研,向政府提出更多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积极参与行业各类实用技能、技术的培训;完善行业统计体系,为政府决策和会员提供可靠的信息。

同志们,全球金融危机使重庆的茧丝绸产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面前困难重重。然而,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提振信心,理清思路,找准问题,把握时机,措施对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的茧丝绸产业就一定能够从困境中走出,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