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桐乡市传统蚕茧收购体制有望破冰
 

桐乡市传统蚕茧收购体制有望破冰

来源:嘉兴日报-桐乡版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4-29   |  阅读次数:975次

 426日一大早,各镇、街道的蚕桑管理员到市农经局领取今年的春蚕种,受低迷行情影响,今年春蚕发种量只有9万多张,比去年减少了30%。危机就是契机,提高蚕茧质量成为今年春蚕生产的“主旋律”。

  “往年春蚕种都在月底发的,今年怎么提前了?”不少蚕农纳闷。“主要是为了避开5月底我市常出现的高温高湿天气。”市蚕业管理站的吴水明给出了答案。

  小蚕管理是春蚕饲养的关键。依据今年春蚕比往年发种时间提早的实际情况,对于小蚕期要更加重视暗火加温工作,全面杜绝明火加温,使暗火加温率达到100%,同时农经部门大力提倡小蚕联户共育。

  日前,梧桐街道蚕桑管理员姚建荣将一套价值1200元的“小蚕共育温湿自动控制器”送到了城西村养蚕大户费页良家中,并耐心地指导老费如何使用机器。老费今年饲养了50多张蚕种,他告诉记者:“很多蚕农的加温措施就是使用木屑、煤气、煤饼等明火加热,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事故,而且传统方法加热温度、湿度无法调整。”姚建荣向老费介绍,这台智能型的温湿控制器就解决了蚕农的问题,使用暗火,自动控温,四面散热均匀。据了解,今年首次由政府买单的54套温湿控制器,已陆续送到了蚕农家中。

  “蚕儿上蔟后的管理直接关乎茧子质量,但近年来上蔟期间的技术意见很难落实。”业内人士透露,我市在收购上好茧差茧价格差异不大,很多蚕农追求重量卖毛茧、湿茧,茧丝质量下降,价格下跌,形成恶性循环。蚕茧收购方式需要“破冰”。

  日前,我市石门镇东池村、高桥镇亭桥村先后成立蚕业专业合作社。蚕业管理站站长吴纯清说,两个合作社主要是通过小规模运作提高蚕茧质量,同时落实相应的使用单位,探索蚕茧流通新体制,构筑蚕农利益保护体。

  东池村蚕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20多户会员。村干部向记者介绍了收购程序,首先社员的茧子全部由合作社收购,参照市场收购价,按照茧子质量,有一定浮动,合作社社员的茧子好,将会获10%的返利。合作社的茧子由丝厂收去缫丝,解丝率高,丝质好,将再返利10%于农民。这样真正实现了好茧有好价,从而提高了农民养蚕的积极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