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
转盘式散卵自动称量器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承经宇 |
项目来源 |
从生产需要出发自行研制 |
起止时间 |
1971~1974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78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科委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科学大会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项成果解决了蚕种场散卵蚕种装盒用戥秤称,工效慢,误差大。转盘式散卵自动称量器由我所自行设计和制造,1973年经省计量局初步检验,称13g卵量时,误差±0.03~0.04,完全符合省蚕种检验规定中每盒卵量不得超过±0.2的要求;工效比戥秤高10倍左右,不用外加动力,就能自动称量装盒,适用性广。1974年参加华容全国四级农科网会展,被评为全国推荐的41件仪器仪表之一,当年由国家农林部拨款,生产200台,发往全国各省市及蚕种场推广使用。 |
成果名称 |
夏秋蚕品种7401×育26的选育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马吉星 曾爱国等 |
项目来源 |
自选 |
起止时间 |
1974~1978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78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级三等 |
成果简介(200~500字) 7401是用抗病育种手段育成,1976年与浙江引进的育26配为7401×育26一代杂交种,经实验室和农村多次试验鉴定: 1、抗逆性和抗病性略优于现行品种 2、茧丝质显著优于现行品种,茧层率高3-4个等级,在国内同类品种中居第一位。茧丝长、解舒丝长、缫折均较对照种好;张种收茧量比现行品种高1.5~1.9㎏,张产值多8.86~9.01元。 3、担桑产茧量比对照中高级5.3%~6.4%。 |
成果名称 |
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综合技术的研究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韩明斋 南周怀 朱龙泉 周广锡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79~1982 |
鉴定时间 |
1982 |
授奖时间 |
1983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级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项综合技术研究,包括年产1600以上的丰产桑园的群体结构、施肥水平、采叶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经济用叶等五项技术措施。该项综合技术的应用,使大面积亩桑产茧由50㎏提高到75以上,骨干桑园连续三年亩桑产茧达100㎏以上,为我省利用关中滩地发展在桑养蚕提供了成套技术。 |
成果名称 |
家蚕多丝量新品种陕蚕2号的选育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承经宇 尤丽华 梁志贞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75~1981 |
鉴定时间 |
1981 |
授奖时间 |
1987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品种系122·731×732·226四元杂交种,经六年十一代精心选育而成。多年来的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大面积示范证明:“陕蚕二号”张种产茧35左右,比现行当家品种华苏日东增产10%以上,蚕茧等级提高1~2级,产值平均增长16.2%。由于茧层率高,出丝率相应提高1.5%以上;克蚁制种量达14张。 |
成果名称 |
陕西省蚕桑资源调查与生产区划研究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张成和 |
项目来源 |
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 |
起止时间 |
1980~1985 |
鉴定时间 |
1985 |
授奖时间 |
1985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级二等 |
成果简介(200~500字) 本蚕桑区划,包括陕西蚕业盛产历史和现状,陕西桑树资源及桑品种简况,以及在有利于蚕桑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基础上,提出蚕桑生产区划论述,并按划区制订生产发胀规划,最后阐述了开创陕西蚕桑生产新局面的措施建议共五方面的内容。 通过五年跑遍全省调查及广泛征求省地县有关部门和多年实践者意见后,将全省从南到北区化为主产、恢复、开发三大区、八个亚区,并按不同区域制定了发展规划。整个报告约3万字左右,附有7张图、8张表。 |
成果名称 |
家蚕春用多丝量新品种陕蚕二号的推广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承经宇 罗玉功 尤丽华 付锡山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2~1986 |
鉴定时间 |
1986 |
授奖时间 |
1987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级三等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陕蚕二号孵化齐一,食桑性好,体质强健,容易饲养。1982~1987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在省内累计发种量30多万张,占全省春季发种量一半以上,并引至新疆等六省市,深受蚕农欢迎。1987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引往意大利。 |
成果名称 |
石泉蚕桑科学示范基地建设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钟勇玉 张百忍 宋新华 薛三勋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6~1990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3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重点推广了蚕桑优良品种行和“三三制”养蚕等三大类25项生产实用技术。改桑树春伐为夏伐,引进优良桑树品种,建立丰产示范样板,改不施肥或单一施肥为有机肥与N、P、K及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进行以桑毛虫、桑瘿蚊为主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冬季修剪枯桩、矾土、除草为主,配以安全农药灭虫的防治技术,实行一年养三次蚕,春、夏、秋分别占30%、36%、34%,建立严格的全程消毒防病制度,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以点带面,开展各种形式,多层次的技术服务,形成了县、区、乡、村四级蚕业技术推广网络。 |
成果名称 |
家蚕新品种陕蚕三号的选育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承经宇 罗玉功 白克明 李晚忱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1~1995 |
鉴定时间 |
199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
授奖时间 |
1995 1999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国家科技部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199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品种是应用“引、配、育”三结合技术路线和成对育种方法,选育和组配的122·795×226·796四元杂交种。该品种具有“三大三高”的特点,蚕体大,五龄食桑量大,茧型大,产茧量高,茧曾率高,产值高,且795为限性品种,提高了蚕种繁育效率。该品种在陕西省大面积推广,并推广到甘、宁、新、晋、豫、川、滇等省。 |
成果名称 |
低产桑园改造技术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韩明斋 曾凡奎 谢存贵 朱光义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8~1990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5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针对千阳县蚕桑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将春伐复壮、调整树形、压条补缺、嫁接换种、以产定肥、轮伐收获、分批采叶、新药消毒、小蚕共育及省力化养蚕技术成果,组装成综合配套技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使千阳县桑园每亩平均产茧量和亩产值由前3年的7和25元提高到60.5㎏和645.8元,成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大面积高产的典型。 |
成果名称 |
秦巴山地丘陵蚕区蚕桑丰产规范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钟勇玉 张百忍 薛三勋 张正新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9~1993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5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根据秦巴蚕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实际,通过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组装配套“秦巴山地丘陵蚕区蚕桑丰产规范化技术”建立按桑技术承包集团,以池河示范点为重点,向全县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技术成果。 1.石泉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由1986~1988年三年平均数的2.1万亩和82.5万㎏提高到4.6万亩和200万㎏。 2.100户示范户265亩桑园,亩产茧达到163㎏,超过了我国先进蚕区的产量水平。 3.引进推广了9对桑树品种和3对家蚕优良品种,提出了陡坡山地栽桑养蚕技术。 |
成果名称 |
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选育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承经宇 罗玉功 李晚忱 古巧珍等 |
项目来源 |
国家“七五”攻关子专题 |
起止时间 |
1986~1996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7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高茧层率基础品种是茧层率超群,由无特短形状,用作选育多丝品种的亲本品种。主要选育方法和技术是:选择好亲本,准确选择最优蛾区中的特有个体,对好交配继代;以茧层量为第一选择指标,在提高间曾量的基础上提高茧层率,创草良好的私欲环境,提高幼虫发育整齐度;创造性地应用“天平摆动模式”技术,使得相关性状得以均衡地提高,在连续定向选育中,使其茧层率获得稳定和提高。该项目现育成123、124、129三个中国系统高茧层率基础品种,其茧层率分别达到30.41%30.59%、30.62%。 |
成果名称 |
桑树缺硼综合症研究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钟勇玉、张百忍、杜军宝、薛三勋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9~1996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9.2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桑树缺硼症是陕西省发生的一种新的桑树病害。课题组根据对桑树缺硼症危害特点的观察和调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桑园土壤、桑树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的试验分析,排除了病原微生物侵染治病的诱因,确证该病为土壤中有效硼含量不足所诱发的一种生理病害。进而通过桑树缺硼症病株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呼吸酶、核酸等生理活性物质合成变化研究,较完善的揭示了该病的致病机理,明确了硼元素对桑树的作用规律,研制出了防治该病的特效复合肥料—桑宝素,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成果名称 |
石泉蚕桑综合开发模式研究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建设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钟勇玉 张正新 杜军宝 薛三勋等 |
项目来源 |
省农发办“八五”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
起止时间 |
1991~1995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8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以1988——1990年为基数,基地标准投产桑园面积由20940亩增加到53000亩,净增83.14%;蚕茧产量由1234吨增加到2100吨,经甑0.18%;亩桑产茧由49.4㎏提高到58.2㎏;人均蚕桑纯收入由65.4元,提高到127.0元,净增94.2%。五年累计新增蚕桑产值4592.5元。 本项目实施的五年中,基地先后开展了36个项目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组装配套提出了以“生产优质高产桑叶和高产优质蚕茧”为目标的“蚕茧优质高产规范化技术体系”。基地在示范区建立的三种不同类型的3000亩示范桑园平均亩产茧达到105㎏的较高水平;基地与石泉政府通过对石泉蚕桑生产中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蚕桑科研教育体系、蚕茧收烘体系及茧丝加工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三大产业、五大体系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贸齐开发的,具有石泉特色的蚕桑产业化开发模式。 |
成果名称 |
家蚕新品种陕蚕四号的选育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罗玉功 刘重盈 古巧珍 白克明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6~1989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1999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品种的选育是把“引、配、育”技术路线和成对育种方法融为一体的又一实例。该品种以一对杂交优势强,产茧量、丝质、体质综合值高的797×798品种为骨干组合,配以高茧层率中系品种129和日系品种241,成129·797×241·798四元杂交组合。经鉴定,四元杂交种综合经济性状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试验室鉴定茧层26.0%以上,解舒率为86.9%,解舒丝长1075m,鲜毛茧出丝率19.7%,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 |
成果名称 |
新型蚕室蚕具消毒剂强氯安的研究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王 进 肖乃康 刘 鸿 朱龙泉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88~1996 |
鉴定时间 |
|
授奖时间 |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针对我国北方蚕区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蚕病严重等特点,通过高含氯制剂的合成、、复配组和试验、配方筛选、消毒防病试验、毒性及实用性测定、消毒剂利分析、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等,研究出了刘育京提出的理想消毒剂的十二条标准,满足生产需要的新型、高效广谱的复方型环境消毒剂。据测定,强氯安对黄曲霉10分钟灭菌临界浓度100ppm,效力是福尔马林的50倍,普通含氯制剂的25倍。模拟生产防病,对各种传染病防效为92%,其消毒作用速度、腐蚀性、刺激性、价格、使用功能等综合性状均优良。 奔项目为国际消毒领域退出了一种新的实用含氯消毒及,提出了含氯消毒剂又一新的消毒机理。 |
成果名称 |
蚕桑规范化技术推广与示范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 郭 昶 张明发等 蚕桑所 张正新 钟勇玉等 |
项目来源 |
|
起止时间 |
1996-2000 |
鉴定时间 |
2000 |
授奖时间 |
2001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该项目主要是借鉴省蚕桑丝绸研究所多年来的蚕桑技术推广成果,结合我省陕南蚕区的生产实际,同时引进我国蚕桑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组装配套成20项规范化蚕桑生产技术,重点在安康市、汉中市蚕区大面积示范与推广。 |
成果名称 |
陕南蚕丝业产业化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
完成单位及主要人员 |
蚕桑所 张正新 薛三勋 李玉平 肖乃康 钟勇玉 杜军宝 |
项目来源 |
陕西省农发办 |
起止时间 |
1995~2000 |
鉴定时间 |
2000 |
授奖时间 |
2002 |
授奖部门 |
陕西省政府 |
授奖种类及级别 |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成果简介(200~500字) 陕南蚕丝业产业化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是一项集科研与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其核心内容如下: 1、主要研究与示范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蚕丝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项目县建成了集蚕种生产 、技术服务、蚕茧收购、茧丝加工于一体的蚕丝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此种经营模式可在国内蚕区普遍推广应用。 2、针对制约蚕丝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研究提出并示范推广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陡坡水保型生态桑园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优质蚕茧生产技术体系、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项目技术指导下生产的“天虹牌”蚕种,2001年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在项目技术指导下建立的25度以上陡坡水保型生态示范桑园,取得了亩产茧90公斤、亩收入1200元、降低水土流失50%以上的显著效果,处于国内同类蚕区领先水平;在项目技术指导下,开发出了利用桑枝代料栽培食用菌和利用蚕蛹培养冬虫夏草的技术,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为蚕丝业中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良好的途径。此三项技术体系都可在我国秦巴中低山蚕区、西南及华南浅山丘陵蚕区推广应用,并可进行产业化深度开发。 4、项目实施中采取的建立“一乡、十村、百户”三级科技示范样板,层层辐射、逐级放大的推广模式,是一种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有效方式。此种示范推广方法,可在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中广泛应用。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