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东桑西移”工程和桑蚕产品的新开发
 

“东桑西移”工程和桑蚕产品的新开发

来源:蚕丝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4-15   |  阅读次数:992次

前年,我和全国人大农委的同志,到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和沾益县专题调研“东桑西移”工程。听了云南省商务厅茧丝办和省农科院有关同志的汇报,考察了优质桑园基地,参观了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去年,我又和商务部、中国农科院的同志到广西宜州、柳城、象州等地调研了广西在“东桑西移”工程中的发展情况,参观了几个茧丝绸企业。去年底我还到重庆市西南大学参观学习,听了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的学术报告,同时也看了“东桑西移”的桑枝条综合利用项目,感受很深。
  一、关于“东桑西移”工程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以来,云南、广西以及重庆利用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不断加大蚕桑基地建设,为东部地区蚕桑业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东桑西移”工程不光是养蚕的转移、栽桑的转移,而是包括丝绸业加工、销售在内的整个产业的转移。“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国整个蚕桑行业的良性发展,带动了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蚕桑技术的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入推进,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该产业所固有的抗自然灾害及抗市场风险能力将不断得以显现。
  (一)云南和广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基本情况
  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疆山区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山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3%,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小少民族地区。云南因地制宜对适宜种桑养蚕地区重点规划和布局,形成了滇中优质蚕茧生产区,滇南滇西南果叶兼用桑生产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沿岸生态蚕桑生产区三大蚕桑产业带。云南百万亩桑园80%分布在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蚕桑基地景东、墨江等县,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少数民族脱贫无门,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正是“东桑西移”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户均收入由原来不足9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500元,蚕桑比较优势明显高于玉米、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种好桑、养好蚕,边疆贫困地区脱贫有望已成为共识。
云南发展茧丝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禀赋:一是自然条件优异。云南地处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拥有丰富的叶资源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种桑养蚕的“天堂”。二是蚕桑历史悠久。云南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赵州丝、永昌绸、滇缎曾闻名遐迩。三是区位优势独特。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昆明至印度的南亚大通道正在修筑,待边境陆路通道打通后,距丝绸消费、进口大国的印度近在咫尺,可为丝绸产品出口贸易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东桑西移”带来的产业转移机遇,云南省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重要机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茧丝绸业作为继烟草、茶叶、花卉之后的又一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近年来,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云南省桑园总面积93万亩,比2000年增长165.7%,年均增加约10万亩,蚕茧产量64.4万担,比2000年增长295%,年均增加8万担,迈进全国十大产茧省区行列。蚕农鲜茧总收入7.5亿元,户均收入3500元。
  广西蚕桑产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宜州为例, 2002年宜州年产桑蚕茧量30万担,低于浙江桐乡、江苏的海安,2003年以来,宜州市立足蚕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工业强市”、 “蔗桑富市”的工作思路和打造“甜城”和“丝绸城”的发展目标,当年产桑蚕茧量37.7万担,跃居全国(县)市第一。到2007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26.4万亩,在全市2589个自然村中,有2400多个自然村9.1万户41万人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桑蚕突破100万张,仅2007年上半年鲜茧产量就达到2.05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3.68亿元,人均养蚕收入达152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6%,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有很多农民通过种桑养蚕致富,盖起了新楼房。
  就整个广西来讲,无论是种桑面积,还是蚕茧产量在全国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此外,广西和浙江的科技合作搞的也很好,我们调研期间,就遇到几批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去做技术指导,有的还在当地政府挂职工作。江苏、浙江的一些丝绸大工厂、大企业也进入了广西,我们到了几家大型企业考察,如:江苏华佳投资集团,他们在象州县投资建了从养蚕制种、蚕茧收烘、缫丝一条龙的生产,丝的品质达到5A级,一部分出口,一部分运到江苏省苏州织绸制衣,规模大,效益好。以蚕砂为原料的叶绿素加工厂也在建设中,厂的领导汇报说年底争取投产。
  (二)充分认识“东桑西移”工程的重要意义
  茧丝绸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对于推动我国茧丝绸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中国茧丝绸业历尽沧桑,经久不衰,除了文化传统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种桑养蚕的经济比较效益高。“十五”期间,我国蚕农总收入5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10%。中西部省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但气候环境不好,沙荒、旱地、坡地多,不利于一些农作物生长,一般的经济作物也很难产生较大效益。但是,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不仅可使农民脱贫致富,还可以绿化环境,固沙防风,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有良好的生态效应。据统计,山西、甘肃、宁夏等地蚕农,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广西等地可达3500元。实施“东桑西移”,发展种桑养蚕,对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2、有利于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桑蚕产区。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在东部地区已逐步失去优势,出现明显的滑坡趋势。据统计,“十五”期间东部地区蚕桑生产下降9.1%,共计减少50多万担蚕茧,使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约2个百分点。预计“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蚕桑业还将继续下滑,每年减少15万担蚕茧,1000多吨生丝。与此相反,近几年西部地区蚕桑发展势头加快,特别是广西的产量已由2001年的52万担(占全国总量5.7%),增加到2005年的243万担(占全国21%),取代连续十年全国第一的江苏省成为“新科状元”。种桑养蚕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形成,“东桑西移”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3、有利于提高丝绸业国际竞争力,打造丝绸强国
  我国的茧丝绸资源、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贸易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把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向印度、巴西、东南亚和中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茧丝绸业构成挑战。印度在五个主要传统产区开展了五年期的“全国蚕丝工程”,总投资约7亿美元,成为稳居我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泰国虽然每年只有800吨生丝的产量,但政府每年拨付研究经费400万美元进行研发,形成国际闻名的特色泰绸。为了应对挑战,继续保持我国茧丝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商务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打造国际丝绸强国。
  (三)“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茧丝绸产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较大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蚕丝产业化经营模式,具备了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各环节紧密联结的产业化体系,对于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但从总体上讲,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程度较低,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丝绸生产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又十分紧密的产业。从蚕种、蚕桑、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针织、贸易等,整个丝绸产业链较为完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大部分缫丝生产已转移到县里,大部分蚕丝企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还很低。普遍存在基地建设速度慢,技术覆盖面小,单产低,质量差,蚕农收益低等问题,制约了茧丝绸产业化的发展。生产主要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生产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绢纺生产能力较低,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蚕茧生产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因此,季节性使用资金量大。信贷资金难于落实,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蚕桑生产发展资金较少,产业发展几乎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积累,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3、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茧丝绸产业长期统一出口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实行计划管理,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发展矛盾突出。大量的离退休职工和其他社会负担,国有丝绸企业发展受限。民营丝绸企业尚未发展壮大,融资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通过多次调研,也对加快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工作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1、加大投入,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
  建议在西部省区建立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桑蚕产业涉及到农业、林业、轻纺、外贸等多个部门,需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机制,建立一个栽桑养蚕的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尤其是要设立苗木培育、蚕种生产、小蚕催青共育基地,对全国各省的主要优良桑树品种在西部省区建立对比试验点,以选育出适应西部的“高产、优质”的桑品种,建成成片优质高产抗逆的基地桑园。
  在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工作中,把茧丝绸产业纳入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发展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人才等的投入,加快优质蚕丝业基地建设步伐。通过利益连动,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的格局,加快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带,实现茧丝绸产业的布局调整。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
  培育一批规模大、牵动力强的蚕桑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目前,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争取培育一些集种养、加工、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农业”,直接和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资一条龙服务。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茧丝绸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努力培育建成一批有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的蚕丝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东西部产业链发展,拓宽市场空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胜劣汰,实施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
  3、拓宽融资渠道,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从政策资金和商业信贷资金两个层面,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主管部门保证国家划拨资金的有效使用,设立省(市)级蚕丝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专门用于桑、蚕品种改良推广、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市场开拓与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提供商业信贷,支持保证季节性收购时合理的资金需求。尽快建立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特别是当前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统筹发展蚕桑产业的风险基金,用于茧丝市场低谷时茧价的补贴、蚕桑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的引导和蚕茧服务体系等方面,实行补贴和有偿滚动使用,以保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
  4、搭建平台,促进东西部茧丝绸产业的交流合作
  建议有关部门抓住时机,搭建平台,组织召开洽谈会、招商会和博览会等活动,加强东西部蚕桑基地、茧丝绸企业和市场的交流合作,促进形成基地-企业-流通-市场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建设。
  5、加大蚕业新科技在“东桑西移”工程中的作用
西部地区为蚕桑产业的新区,在发展西部蚕桑产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蚕桑科技的作用。科技要先行,使之发挥在蚕桑新兴产业兴起过程中的后发优势,让一系列蚕桑新技术如“家蚕生物反应器”、丝胶茧和食用蛹开发、超细纤度茧丝开发等一系列蚕桑新技术在“东桑西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桑蚕产品的新开发
  传统的栽桑养蚕为生产好丝而尽全力。
  栽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产茧,产茧为了缫丝,丝的产量和品质衡量着这一产业的成效,这也是多少蚕桑学者辛勤劳作的目的,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从而确立了蚕桑业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丝绸固然是蚕桑科技工作者的最终追求,但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栽桑养蚕的综合利用已不是学者的研究范畴,已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显现,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一)桑树的综合利用
  1、桑芽茶:这些年饮茶之风盛行,种茶面积、茶叶产量都有明显提高,茶农经济效益也相应得到发展,特别是一些传统名茶产地更是如此。与此同时,一些新开发的茶饮料也相应得到发展,人们在追求口感的同时,也在追求饮茶保健康,用桑芽制茶,古已有之,书上记载桑芽茶有明目清咽、降血压、利肠胃等作用,笔者亦曾试制,只要调制得当,口感也是很好的,汤色亦很清亮。
  2、桑叶粉:用干净无污染的桑叶加工成粉,是一种健康食品,现在市场上已有供应。据资料介绍,现代桑叶被称为“天然植物营养库”,内含大量食物纤维、镁、锌、铁、铜等多种矿物质及18种氨基酸、茶多酚、粗蛋白等,还有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叶绿素,能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用桑叶粉配制糕点食品,色绿而亮丽,是天然的色素。用桑叶制的桑叶豆腐更是独创一绝。
  3、饲料桑:实生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刈割后再生力强,用以做家畜家禽的青饲料,其产量高,营养丰富,草食牲畜适口性好,又可节约大量耕地来发展粮食作物,一举多得。
4、桑枝的综合利用:这是一项传统产业,新近又开发出桑枝板材,可作地板或隔墙板,实用美观,生态环保。桑枝粉培殖蘑菇,也在重庆等地有批量生产。
  (二)蚕的综合利用
  1、蚕蛹:首先要介绍一下东北地区产的柞蚕,这些年很多地方发展很快,而且多是作为副食品卖蚕蛹,现在北京超市,相当多的店铺都有鲜柞蚕蛹卖,价钱也很不错,有时也供应熟制的柞蚕蛹,口味非常好。桑蚕蛹在江浙一带也是常食的副食菜肴,只不过上市量少而已。我们可以开发出一种桑蚕,以上市供应蚕蛹为主,而茧壳则可作绢纺原料,只要有批量,当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的。笔者去年夏天在北戴河,曾购得山东产的小袋装的桑蚕蛹熟食,风味挺好,就是数量少,再去买就没有了。
  2、丝胶蚕:现在有一种蚕,吐出的丝丝胶含量特多,有的就叫丝胶蚕,用这种蚕蛹作副食,丝胶蚕茧则可加工化妆品、药材,以及直接烹调作高级餐饮,既营养又美味,还有保健作用,只要批量推出,我想是会成为一个大的产业。
  3、用幼蚕、蚕蛹、蚕蛾制药:用幼蚕、蚕蛹、蚕蛾制药,古已有之,公蛾补酒畅销国内外,现在又开发出桑蚕粉,可以和蛋白粉媲美,蚕砂提取叶绿素在浙江大学动物学院的帮助指导下已在广西投产。
  古为今用有之,今日科技开发更有前途。江西农村有句谚语:喉咙深似海。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数量大的惊人,桑蚕产品进入人们食用范畴,我看也只能是大海的一个小港湾,不愁销不出去,何况还是一种新潮的、健康的、美味的食品呢!
  三、超细纤度茧丝开发
  国际上纺织业界公认的超细纤度标准为1.0-0.3 dtex,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应用咪唑类化合物诱导三眠蚕为二眠蚕所得的茧丝平均纤度为0.7-0.8 dtex,有望开发出系列化超细纤度茧丝的产品,开拓蚕丝的新应用领域。
  西南大学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说,发展蚕桑不要只追求一根丝,这真是一个新时代的新蚕桑生产观。我的理念就是要大力发展桑蚕的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新用途、新市场,让我们蚕桑工作者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桑蚕既是纺织原料,又是副食菜肴,还是保健食品,以及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用途广泛,市场巨大。使传统的桑蚕业在新的世纪,走在一条新的大路上,在漫长的悠悠千年丝绸之路前面,将是全面发展的新曙光。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