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行业作为我国入世以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据近年来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的变化和区域布局发展态势,本课题在分析我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国茧丝绸产业链中,陕西“十一五”期间应定位于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蚕业经济,适度发展缫丝加工,有序开发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并要坚持巩固提高陕南、积极开发陕北,适度发展关中的指导思想,从规模、质量、效益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奠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茧丝业作为我省的特色产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丘陵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茧丝绸行业得到恢复性发展,2004年全省茧丝生产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九位。随着我国茧丝绸行业“东桑西移、南蚕北迁”以及“东丝西桑”的发展趋势,全国蚕桑生产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理应肩负推动全国茧丝绸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经过对全关系到的14县进行调研,深感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尽快把陕西建成全国优质茧丝基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我省茧丝绸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1、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全国茧丝绸产业的发源地之一,我省的茧丝绸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陕南、关中的蚕桑业可以追朔到秦汉时期,汉、唐时的长安就是全国丝绸贸易中心。陕北的蚕桑生产也比较久远,清道光年间《吴堡县志》曾有“桑、枣甚盛,丝绸行销山西、河南”的记载。经过长期发展,我省茧丝绸产业已基本形成从兴桑、育种、养蚕到收烘、缫丝、服装加工以及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农业基础得到加强,蚕种得到进一步改良,蚕茧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桑蚕生产稳步发展;缫丝、绢纺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鲜茧收购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得到规范,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基本形成,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科技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1)蚕桑基地建设。我省桑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川道丘陵浅山地区,涉及安康、汉中、商洛、宝鸡、榆林、延安等6个设区市的30多个县区,主要以“四边桑”为主(即房边桑、地边桑、坎边桑、路边桑),桑园成点状布局,地块零星分散,集中连片在百亩以上的桑园较少,桑树品种以良种桐乡青、荷叶白、吴堡桑、黄桑14和陕桑305为主。近年来安康、汉中及宝鸡的部分县区正在大力推广密植桑园建设,陕北的部分县区结合退耕还林逐步推广“稀植间作”的草桑间作、粮桑间作的稳产桑园。截止2004年底,全省桑园面积116万亩,其中投产桑园72万亩(主要集中在陕南及关中的4个市,陕北近年来退耕还林形成的桑园基本上还未投入生产),丰产型多倍体桑园9.8万亩。2004年生产鲜茧1.8637万吨,种桑养蚕的30万农户从出卖蚕茧环节得到的直接收入在3亿元左右,其中安康市蚕农在养蚕环节的收入占当地蚕农总收入的40-50 %左右,其桑蚕茧产量占全省75%以上,是我省目前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与2000年相比,全省投产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增长24%和21%。
(2)蚕种生产和技术服务。全省共有安康市蚕种场、石泉县蚕种场等10个蚕种生产企、事业单位,核定年生产能力80万张。蚕品种主要有871×872、873×874、陕五、春蕾×镇珠、浙蕾×春晓、新松×新月、菁松×皓月、陕四、陕⑺多个品种。全省2004年发蚕种56.5万张,95%以上来源于这些蚕种生产企业。上述蚕种场与全省现有的48个蚕桑技术推广站、2个蚕桑研究所、2个蚕药厂和蚕种公司、省蚕种监督管理站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的蚕桑专业,共同构成我省的蚕种生产与技术推广体系。全省现有各类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近1000人。
(3)收烘企业及缫丝加工企业。截止2005年5月底,全省共有收烘企业(茧站)528个(其中安康市有收烘企业412个),大多隶属县级供销社系统、乡镇企业局、农业局和部分缫丝企业。其中使用获国家专利的热风循环式烘茧灶的258个,使用热风循环式烘茧机的2个,其余为731等其它型号的烘茧灶。全省从事蚕茧收烘人员约3000余人。
全省现有获得国家准产证的缫丝企业14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集体企业3家,股份制公司6户,总资产5.8亿元,总负债7.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23.7%,共有职工8000余人。拥有缫丝机104组,其中自动缫丝机比例约占90%,生产规模4.668万绪。2004年产白厂丝1500吨(其中4A级占90%以上),创造工业总产值约4亿元。其中安康市有缫丝企业8户,生产规模2.8万绪,2004年生产白厂丝973吨(安康市恒远丝绸公司、安康市缫丝二厂年产白厂丝均超过300吨)。目前,全省缫丝企业中,有3户已停产或正在实施破产,其它企业或自备原料组织生产,或以来料加工形式组织生产。
全省唯一的丝绸印染企业安康市丝织印染厂因亏损严重,已于2001年9月实施政策性破产。
(4)茧丝绸产品销售市场及其综合利用。近年来,我省蚕茧年产量稳定在1.8万吨左右,除供应省内部分缫丝企业外,每年有部分干茧销往浙江、四川等地;茧丝产品主要以间接出口方式,由浙江、四川等地出口企业进行出口贸易。
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较广,但总体上还未形成较大规模。象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鲜桑果为原料加工的桑椹汁;安康蚕研所研制的蛾公酒、桑叶茶、蚕沙保健枕等,还有部分蚕桑综合利用企业生产的蚕蛹饲料、桑枝菌、蚕沙枕、丝棉被、雄蚕酒等等。
2、我省茧丝绸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蚕桑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一是桑园面积虽广,但多为质地较差的低效“四边桑”,规模较大、集中连片在百亩以上的密植桑园还比较少。低产桑园面积大,桑叶质量低,亩桑平均产鲜茧量为25.9公斤,仅为江、浙地区的一半左右;二是桑园管理较差。部分地区蚕农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掠夺式经营现象较为普遍,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如汉阴县每亩桑仅养蚕0.6张,镇安县全县桑树平均单株产叶量仅0.5公斤;三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主要是标准化常规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程度不高。因无有效的经费支持,全省尚有80%以上的养蚕户无专用蚕室,蚕室、住房兼用,消毒措施跟不上。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蚕箔蚕网必备蚕具少,上茧率平均维持在85%左右,与优良簇具差10―15个百分点,蚕茧“三低一短”(即上茧率低、茧层率低、出丝率低、茧丝短)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农村青壮劳动力出外务工,造成部分蚕桑资源闲置、浪费,也是影响蚕桑产业基础巩固、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
(2)蚕业生产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成因,我省茧丝绸产业主要分布在陕南的安康、汉中两地,关中的宝鸡和陕北的榆林、延安及商洛仅分布于个别县。其中安康市的茧丝绸产业规模占全省的75%左右,这得益于安康市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把茧丝绸产业作为当地农业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来抓。2004年蚕茧产量达到14892吨,比上年增加1702吨;全市蚕农蚕桑综合收入2.5亿元,养蚕户户均收入达1041元,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汉中、商洛等地的蚕桑业曾一度有效地的解决了职工就业,缓解了丝厂原料短缺的突出问题,但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蚕桑业列在当地农业骨干产业之外,影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生产及茧丝质量止步不前甚至逐年萎缩、下降。
(3)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工作进展不平衡,机制不够完善。陕南3市的贸工农一体化工作特点较为鲜明,进展较为顺利,关中、陕北发展滞后。此外,全省至今未形成规模较大、能抵御市场风险的龙头企业,贸工农脱节,伤农情况依然存在。
(4)蚕桑技术推广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慢。蚕种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技术改造资金,蚕种生产企业贷款包袱沉重,生产经营艰难,部分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及时投入科研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对蚕桑技术推广单位实行财政断奶,自身生存且困难,根本无心无力进行技术推广普及,形成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缓慢的局面。
(5)茧丝绸产业缺乏资金支持。一是茧丝绸产业生产有着比较强的季节性,在蚕茧收购时期集中使用的资金量巨大,蚕茧收购企业往往力不从心,资金“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鲜茧收购企业对蚕箔、蚕网、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常常使缫丝生产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缫丝企业因人员多、负债大、历史包袱沉重,融资渠道越来越窄,生产资金得不到妥善解决,在蚕茧收购季节,因不能保证收购资金到位,有的压低收购价格,造成收烘企业与缫丝企业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石泉县缫丝厂曾拖欠本县收烘企业300多万元收购资金,迫使县收烘企业停收。因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缫丝企业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力度减弱。
(6)收烘管理体制不顺,蚕茧流通秩序不规范。一是个别市自行印制发放《鲜茧收购资格证书》,造成全省茧丝绸行业管理政令不一,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难以到位;二是部分地方对国家早已放开的干茧市场设限,阻滞干茧正常流通。
(7)省上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199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蚕桑技术改进费、茧灶费提取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即陕政办发[1999]43号),规定蚕桑技术改进费按收进干茧茧本的4%提取,茧灶费按收购每50公斤鲜茧8元提取,并委托地税部门在收购环节代为征收,主要用于桑蚕品种的引进、改良,桑蚕技术的推广普及,桑、蚕、茧的科研和桑蚕基地建设,以及茧丝绸行业协调管理的有关事项。但多年来此项政策未能真正落实,使茧丝绸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
1、国家茧丝绸产业布局的调整,使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由于桑蚕老产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地区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加剧,且劳动力大量向二产、三产转移,农村土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使桑蚕业发展空间受限,其桑树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环境质量较好,桑蚕业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因此,全国蚕桑养植业呈“南蚕北迁、东桑西移”的趋势。
同时,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逐步取消,“东丝西桑”成为我国茧丝绸行业又一新的发展格局,即继续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丝绸和纺织品出口产品生产基地,而把种桑养蚕、棉花种植等原料生产向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内陆省区推广。桑蚕业与丝绸业的产业形成条件完全不同,前者主要依赖于土壤、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和生产规模,地域性较强;而丝绸业则更侧重于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的优势。“东丝西桑”产业链的形成给中西部种桑养蚕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降低了东部丝绸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产业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我国茧丝绸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审时度势,从推动我国由传统意义上的丝绸大国发展成为丝绸强国出发,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林、山川秀美工程等政策措施,在“十五”期初就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和原料粗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种桑养蚕,使其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同时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档次的丝绸后道加工业,成为丝绸深加工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实现蚕桑生产区域布局的合理调整和茧丝绸行业的统筹发展。这就为我省茧丝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产业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明确的方向。
2、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1)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是蚕业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我省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从北到南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3个气候带,年活动积温2900--5000℃,降水量450--1200?L,日照1400―2900小时,有利于发展种桑养蚕。陕南各地雨量充沛,热量充足,4月―10月可多次养蚕,并可全年饲养多丝量春用蚕品种,是我省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主产区;关中、陕北的丘陵、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空气干燥,桑叶叶质优良,蚕茧内在品质好,更有利于生产优质茧。桑叶亩产潜力1500―2500公斤,亩产茧50―150公斤,亩产值700―3000元。我省大部分地区,如安康的旬阳、平利、白河,汉中的宁强,宝鸡的千阳等地,亩均产茧及张均产茧分别达到150公斤和50公斤(最高的达到60公斤),与茧丝大省江苏的代表富安镇(亩产茧158公斤、张产茧40公斤)不分伯仲。
(2)初具规模的蚕桑生产基础。一是人才、科研优势突出。全省4所农业院校设有蚕桑专业,已培养蚕桑专业人才4000多人。全省茧丝绸行业从事科研与技术推广的人员达1.5万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以上近200人,中级职称2000余人。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等蚕桑研究机构在全国及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省蚕研所育成的123高等高茧层率基础品种,鲜茧茧层率在30%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育成的“陕桑305”比现行桑树品种增产30―50%。二是省、市、县有园艺蚕桑站48个,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形成。三是省内绝大部分地区自古都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习惯,蚕桑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蚕茧质量稳定,具有茧层率高、解舒优良、清洁净度好的特点。近年来,尽管广西(2004年在全国排名第二位)的蚕桑业发展较快,但由于气候条件和种养水平的局限,其蚕茧质量与东部地区及我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已形成从兴桑、育种、养蚕到收烘、缫丝、服装加工以及桑、茧、丝综合利用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3)良好的生态环境。据农业部门资料显示,我省现有退耕还林、还草的坡耕地4630万亩。坡耕地适宜栽桑,并有利于建设大面积连片桑园,为我省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土地资源,特别是陕北榆林地区建立的坡地垄槽灌桑、隔坡反坡梯田桑园、梯埂桑及条墩桑生产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绥德县采用草桑套种模式,建成了20万亩退耕桑园,因其每间隔6米栽植一行桑,可相当于5万亩密植桑园。同时,绝大部分蚕区空气、土壤、水质均少污染或无污染,为开发绿色蚕业和为蚕儿提供优质饲料提供了有利条件。桑树既是防风固沙、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树种,又是耐旱、稳产、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树种。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可使浅山、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区实现退耕还林后“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三、扬长避短 发展蚕业经济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态势下,茧丝绸消费规模短期内既不可能出现大的突破,也不会长时间、大幅度地萎缩。因此,国家调整茧丝绸生产区域布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在茧丝绸产业链中,陕西的桑蚕茧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缫丝、绢纺环节相对薄弱,特别是绢纺环节几乎成为空白。因此,近期必须甘心扮演原料供应地的角色,以夯实基础,积累发展资金。由此认为,大力发展“蚕业经济”(即区别于丝绸业的依靠气候条件、生产规模和地域性的种桑养蚕基础产业),适度发展缫丝加工,有序开发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是我省近期在茧丝绸行业发展上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十一五”期间,宜以建立适度规模、优质高产的稳固蚕茧基地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典型示范的原则,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综合利用各种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力争到2010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投产桑园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蚕茧2.6万吨,标准级厂丝产量达到2250吨,均比“十五”末期增长40%以上,在规模、质量、效益和产业优化升级上奠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推进全省蚕业经济发展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区域布局发展规划。
按照将我省建成全国优质茧丝资源基地的目标,要根据全国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全省及各市、县(区)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全省性发展规划上,要突出“巩固提高陕南、积极开发陕北、适度发展关中”的指导思想,即恢复和改造更新老蚕区,加快陕南蚕桑产业提升步伐,开发建设陕北优质蚕茧新区基地,促进关中适宜地区的蚕桑生产,着力培育一批优质蚕茧基地县。陕北要重点在缺乏煤、油、气资源和无其它支柱性经济作物的县(区)发展突破。关中应在不宜栽种果林、蔬菜的浅山台塬地区发展。各主产市要尽可能在条件相近的县(区)连片规划发展,以利于形成规模,带动后续加工业发展。建议我省农业部门将发展蚕桑业列入“十一五”全省农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扶持产业,林业、环保部门在制定退耕还林、山川秀美工程规划时,将蚕桑作为适宜地区发展的主要林木品种。适宜发展蚕桑的市、县(区),应该把蚕业经济列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并抓住当前各级政府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机,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在规划内容上,不仅要重视桑园建设,也要统筹考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收烘网点、缫丝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发展等问题。
2、加强政策导向和市场信息引导。
发展蚕桑生产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市场大局,正确判断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及未来走势。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其蚕业协会要加强和完善其服务功能,加强对企业和蚕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信息引导。一是通过典型示范,推动蚕桑生产布局有序调整。在“新区”特别是陕北地区,发展蚕桑生产起点要高,一开始就要特别注意规模化、产业化和贸农工一体化。二是所有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使用,要有利于扶优扶强和限劣汰劣。三是认真贯彻国家商务部有关制度规定,加强对全省茧丝绸行业的市场监测,及时向企业反馈行业发展动态。四是努力创办好有关行业网站和专业杂志、协会会刊,为基层单位和蚕农提供最新政策、适用技术和市场信息。
3、加大政策扶持和新技术推广力度。
地处渭北旱塬的千阳县,近年桑、茧、丝生产之所以稳步、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各县(区)在蚕桑基地建设中,就要象千阳县那样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乡镇实抓、部门配合、蚕技人员实际指导的良好发展氛围,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上,舍得用财政资金扶持,并按照取之于桑、用之于桑的原则,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并落实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山川秀美工程及扶贫项目的有关政策,做好国家厂丝储备的争取和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多方筹集蚕桑发展资金。为了推动全省蚕业经济发展,建议省政府像重视发展果业那样,研究出台具有导向性的蚕业扶持政策措施,建立茧丝绸行业发展专项资金。
要着力推广“多培体陕桑305”、吴堡桑等优良桑树品种,巩固、改造、提高低产桑园和“四边桑”生产。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及林地流转政策,因地制宜发展退耕密植桑园,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促进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重点做好蚕茧生产的新技术推广,提倡建立专用蚕室,因地制宜地发展塑料大棚和小蚕饲育箱,推广良种和方格簇、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普及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等实用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我省茧丝产品“三低一短”的问题。在蚕病防治技术上,推广实施全程消毒防病技术规程。进一步推广普及节能高效的烘干技术设备,提高蚕茧的内在品质。尽快淘汰落后的缫丝设备,扶持有实力的缫丝企业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能力,提升我省在茧丝绸行业中的竞争力。
4、大力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旬阳等地的实践证明,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比较成功的模式。从我省实际出发,以收烘企业或缫丝加工企业、或蚕桑技术服务单位为核心,按照自愿组合、章程约定、各负其责、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势单力薄的蚕农组织进专业合作社中来,做到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统一提供,蚕茧按合同规定交售,探索建立蚕桑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推广旬阳、白河、千阳等县的做法,在一个县(区)境内,尽可能由一家具有一定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公司牵头,按照市场化原则联结各个蚕桑专业合作社,既有利于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结合控制规模、调整提高产能质量,引导缫丝加工企业与县(区)龙头公司或蚕桑专业合作社、收烘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并努力实行以工补农、稳农。在此基础上,培育生产、收烘、加工、供应一体化,具有省内行业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大集团,从而打破某些地方存在的区域市场分割局面,促进干茧市场流通统一市场的形成。
5、注重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石泉县蚕种厂内抓质量,外强市场,创建的“天虹牌蚕种”顺利通过ISO2000: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走向省外、迈出国门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省蚕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今后,在茧、丝生产上,要着力培育和发展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沿海老产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学习借助其经销网络和管理经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新、特、优产品的研发,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对品牌企业及其品牌产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市场环境上给予保护,帮助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带动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
6、积极发展蚕桑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转变茧丝绸产业传统的以缫丝织绸、面料服装为终端产品的观念,树立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的科学观念,高度重视蚕桑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充分调动科研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开发蚕桑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使之成为蚕桑业新的增长点。如吴堡桑叶因光合作用优于其它地方桑叶,可研制优质高档的保健茶。要开阔思路,把蚕桑副产品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走复合经营之路,努力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7、规范茧丝绸行业管理。
进一步理顺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协调解决部分市、县茧丝绸行业多头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茧丝绸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建设,重点市、县(区)应建立必要的统筹协调机构;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严格规范鲜茧收购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同时做好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家蚕茧收购价格管理政策,继续实行鲜茧收购价格和干茧供应价格政府指导价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蚕种生产经营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规范蚕种产销秩序,促进蚕种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质量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茧丝行业地方性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体系,搞好质检技术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和规范茧丝流通秩序,继续清理妨碍茧丝流通的地区封锁和行政垄断性政策规定,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缫丝生产能力,使之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基本相适应。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