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蚕单产高且稳定。九年内全年平均张产为40公斤,其中春蚕为46.2公斤,比平均高15.5%。九年内张产波动幅度:春期最低为42公斤,最高为51公斤,二者相差9公斤。中秋最低为27公斤,最高为38公斤,二者相差11公斤。晚秋最低为35公斤,最高为52公斤,二者相差17公斤。说明春蚕生产相对稳定。
2、气候条件好。通过对5月(春蚕期)、9月(中秋蚕)、10月(晚秋蚕)1日至20日气象资料统计,饲养阶段春蚕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与晚秋接近,而与中秋差异较大。温度、湿度、日照时间分别为春期20.30℃、76.01%、113.38小时;晚秋期为20.17℃、76.79%、113.61小时;中秋期为24.97℃、80.72 %、104.30小时。所以春蚕、晚秋蚕生产成绩较好而中秋蚕难养,气象条件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气象条件对蚕茧产量相关性分析,对蚕桑生产成绩的影响湿度大于温度。
3、叶质。春蚕期桑园、其他农作物害虫少,农药污染桑叶危险性低,叶质优。
4、茧价与效益。九年平均茧价春茧比全年平均高每担50元,高6%。加上单产高,春蚕每张可增收151.10元,增幅22.33%。
5、余叶。春叶产量占全年总产的47.91%。按海宁市蚕桑站春蚕余叶统计,平均每年为20.2万担,可多养春蚕种13473张。
尽管目前茧丝市场行情低迷,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2009年海宁春蚕种订种量仅为8.66万张,比上年减少29.49%。在此情况下,蚕农应充分认识春蚕特有的高产稳产、效益好的特点,为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努力增养春蚕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