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千阳县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
 

陕西:千阳县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

来源:陕西省商务厅网  |   作者:运行调节处   |  发布日期: 2009-03-20   |  阅读次数:757次

 为了加快蚕桑主导产业发展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做大规模、做靓品牌、做优服务、做强龙头”的总体思路,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的原则,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的要求,优化蚕桑生产结构,着力提高科技养蚕水平,稳定和扩大蚕桑生产规模,提高桑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全力培育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打造丝绸之路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和布局
    到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7万亩,改造更新低产桑园2万亩,使优质高产桑园面积达到4万亩,年养蚕5万张以上,生产鲜茧1800吨,收入500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5000元。县荣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年实现产值1亿元。
     1、着力培育大乡大村大户。发展张家塬镇、南寨镇2个万亩优质桑园示范基地;建成柿沟乡、文家坡乡、沙家坳乡、崔家头镇、水沟镇5个5000亩基地;培育新西、朝阳、马家岭等30个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全面实施标准化蚕桑生产,每年改造低产桑园5000亩,大力实施“511”工程,发展桑园5亩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养蚕收入达到1万元的蚕桑生产大户3000户,培育千阳优质桑蚕茧品牌。
     2、突出新优技术推广。加强蚕农技术培训,提高新优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蚕农土专家100名,高级蚕农1000名,带动培训养蚕能手10000名。到2012年,累计建设养蚕大棚3000座,推广省力化蚕台5000套、方格蔟300万片,平均张产茧量达到40公斤。
    3、增强龙头企业实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培育“蚕宝牌”和“丝珍牌”知名品牌,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4、完善服务机制。以县乡蚕桑站为抓手,以蚕桑合作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收烘设施更新改造步伐,形成“公司加合作社联农户”的产业化服务体系,使蚕农栽桑有扶持,供种有渠道,养蚕有指导,销售有保障,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三、工作措施

    (一)广泛宣传引导,坚定发展信心。蚕桑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全县各级组织尤其是乡村组三级干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要充分认识蚕桑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宣传 “东桑西移”扶持政策,采取生产大户和蚕农土专家现身说法等形式,推广蚕桑生产大户的典型经验,全面落实“好地务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结好茧,好茧卖好价”的经营理念,引导群众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树立“低谷发展,高产受益”的理念,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上下功夫,坚定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为蚕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培育优质桑园,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巩固现有桑园面积。宣传教育广大蚕农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将桑园列入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坚决杜绝挖桑毁园问题。在发展畜牧小区、村民划庄基、优化农村环境等方面占用的桑园,要在当年通过补栽等措施恢复减少的面积;对近年因家庭劳力变化无经营能力的农户,要支持农户切实搞好桑园合理流转,属于集体机动地的收回另行发包,属于责任田的村组协调转包给有劳力、有技术的农户经营;对作务水平高,能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农户,可在承包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农户巩固和提高桑园管理水平。二是改造低产桑园。针对低产桑园面积大的实际问题,要按照“扩良桑、清园荒、育拳型、产优叶”的要求,通过补植、加密、更新拳位、栽植新优品种等技术措施,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提高产叶量。三是加大丰产示范园建设。每个乡镇要抓好3—5个200亩以上丰产园示范点,亩养蚕达到2.5张以上、亩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培育“511”工程生产大户典型,示范带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三)加强科技培训,优化劳动技能。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高广大蚕农的科学养蚕水平。一是切实发挥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主渠道培训作用。依据蚕桑生产季节,以乡村农技校、蚕桑示范基地和高级蚕农培训班、蚕桑合作社为阵地,利用培训会、现场会、印发资料、典型户、土专家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蚕桑生产技术培训活动,年开展蚕桑科技培训200场次,培训蚕农26000人次,把标准化养蚕技术普及到农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和蚕室,提高科学养蚕水平。二是深化和推进蚕农土专家培训。以全县蚕农土专家培训班和乡镇高级蚕农培训班为主体,年培训蚕农土专家30名,高级蚕农300名,带动培训养蚕能手3000名,形成优化蚕农劳动技能“手拉手教、人对人帮、户联户带,专家指导、利益诱导、蚕农互动”技术推广机制,全面提高蚕农的植桑养蚕水平。三是完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县乡蚕技推广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定期派遣蚕桑技术人员到先进蚕区进行培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技术推广队伍;完善县、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落实蚕技人员包抓示范点制度,帮助蚕农真正掌握栽桑养蚕的技术要领,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四)推广新优技术,提高生产水平。设施养蚕是提质增效的基础,也是蚕农增加收入的关键。一是要切实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加强对养蚕大棚的使用管理,对灾害受损的大棚要及时维修,确保每座大棚都能养蚕,由于家庭劳力、桑园面积变化无条件养蚕农户的设施,村组要协调做好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杜绝破坏养蚕设施问题的发生;因划庄基、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等原因,需要拆迁的蚕棚必须落实重建措施,确保大棚数量不减少。二是大力推广新优技术。积极推广幼桑园套种马铃薯、绿肥、豆类等低杆作物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大设施养蚕和方格蔟结茧等新优技术的推广普及,鼓励农民应用桑园微耕机、伐条机、切桑机、采叶机等新型农机具,降低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建立桑蚕病虫害监控预防体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把蚕前消毒、小蚕饲育、大蚕喂养、蔟中管理四道关口,加强病虫害防治,使蚕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依托蚕桑专家大院,加大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适应性强、产叶量高、抗病性好的优质桑树品种,推广、筛选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多丝量、高品质蚕品种,提高蚕桑科技转化率。

    (五)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要抓住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良好机遇,支持县荣盛茧丝绸公司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经营效益。一是加快企业改制。推进缫丝厂建立产权明晰、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开发白厂丝加捻等深加工项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带动基地发展的能力。二是开发蚕桑产品。要进一步研制开发蚕沙枕、丝绵被、桑叶保健品、桑叶茶、全蚕粉、蚕蛹等蚕桑功能性产品,综合利用蚕桑资源,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挖掘丝绸之路蚕业文化,开发蚕桑观光旅游产品,拓展做优、做靓蚕业品牌的新领地,推进蚕桑龙头企业形成品牌突出、产品多样的集团化发展格局。三是壮大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支持鼓励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牵头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协助合作社搞好技术培训、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工作,支持合作社申报农业项目,开发品牌产品,壮大经济实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制、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联结机制,做强蚕农增收产业化链条。

    (六)明确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1、鼓励蚕桑规划区土地合理流转。在“协商、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桑园向有能力、有技术的养蚕农户合理流转,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植桑养蚕大户;机动地桑园采取栽植费转让或受益权买断等方式流转,稳定经营期限5年以上,提高桑园管理水平和耕地产出率。
    2、保护好桑树资源。将桑园列入产业基地进行保护,写入村规民约,杜绝挖桑毁园问题的发生。因修建道路、发展公益事业等占用桑园,要按照乡村建设规划,经农户同意后,落实迁植补栽桑园计划,确保蚕桑基地规模。
    3、建立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县财政预算50万元建立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良桑苗繁育、栽桑补助、养蚕大户设施补贴和表彰奖励。龙头企业每年筹集1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基地建设。收购企业每收购1斤蚕茧提取0.2元蚕桑技术改进费,主要用于生产技术推广补贴、收烘设施的改造维修,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产业稳定发展。
    4、扶持补助政策。①每新建一座养蚕大棚(60m2),年生产方格蔟优质茧150公斤以上,补助资金500元;新建一座共育室补助资金3000元;②农户新栽桑园,每株桑苗补助0.20元;③建设百亩连片(相对集中)示范园,验收合格后补助村组2000元;④完成“511”工程任务的生产大户,平均亩收入达到2000元,每户补助500元;⑤年繁育出圃合格桑苗50万株的重点村,补助资金1万元;繁育出圃合格苗6万株的重点户,补助资金1000元;⑥蚕农购买桑园微耕机、伐条机、采桑机等蚕桑新型农机具享受国家农机具补贴。⑦蚕桑生产大户、蚕桑合作社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享受扶贫贴息贷款。⑧在蚕桑生产专业村引导建立蚕桑合作组织,对注册并运转良好的合作组织给予5000元奖扶资金。
    5、奖励政策。①按各乡村实际养蚕张数,全部生产方格蔟优质茧,每张奖励乡村2元;②年新增养蚕张数每张奖励乡镇5元;③对蚕桑生产先进乡镇、村和示范户,在新农村建设考核中给予表彰奖励。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做大蚕桑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任务,县乡各级组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职能,以服务农民增收为中心,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全力为蚕桑产业发展搞好服务。一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蚕桑产业发展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新农村重点村)、部门包村、乡村干部包点责任制,重点村和百亩以上示范点实行县级领导包抓挂牌管理,做好示范引导。各乡镇乡镇长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定规划、建台帐、抓落实,在规模扩张上做文章,在质量和效益上求突破,全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紧密配合,搞好服务。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职能,加强配合协作,全方位开展为农服务。农业部门要搞好技术指导,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调整贷款结构,及时发放支农资金和小额贷款;水利部门要大力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效能;商贸、供销等流通企业要发挥优势,搞好肥料、农机具等物资供应,满足生产所需。三是严格考核,确保成效。把蚕桑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和包村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及“三农”工作进行考核,量化目标任务,加强阶段性检查,定期收集进度和通报任务落实情况,严格按照目标任务、质量标准进行考核督查,促进蚕桑生产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有突破,农民增收有实效,为建设西部明星县,打造魅力新千阳做出贡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