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文化,绵延千年。
仪陇地处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是四川唯一一个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制衣、外贸出口一体化的现代蚕桑全产业链县。

(仪陇县铜鼓乡万亩桑园)
2024年,362吨出口生丝飘洋过海,10.89亿元综合产值同比增长近10%,这组亮眼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日前,记者走进仪陇的万亩桑园与车间,一探究竟。
筑基:政策搭台引“金蚕”,产业萌发“新枝叶”
仪陇与蚕桑的情缘,早在20世纪初期便已结下。1908年,朱德亲手将30根桑树枝条带回仪陇县马鞍场种植。这些桑树后来被称作“嘉陵桑”,它们不仅在马鞍场上扎根生长,更悄然奠定了当地蚕桑产业的根基。
而让这份老底子焕发新生的,是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撑与战略布局。“县委、县政府把蚕桑产业纳入农业‘3+3’主导产业,出台七条专项措施,整合8000余万元资金精准投入,就是要举全县之力育强这根‘致富丝’。”仪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江的话掷地有声。
2019年,随着香港利达丰集团的到来,这份底蕴迎来质变。总投资近30亿元的7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在10余个乡镇铺开,“土门—铜鼓”省四星级蚕桑现代产业园区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创下产业发展的“仪陇速度”。
 
 
(九龙山村万亩桑园)
走进铜鼓乡九龙山村,1000余亩标准化桑园绿意盎然,20座养蚕大棚星罗棋布,这里正是仪陇蚕桑崛起的缩影。“前三年政府包肥料、包土地费、包技术,我们只管安心养蚕。”九龙山村蚕农欧秀珍的话,道出了仪陇扶持政策的温度。
2024年,仪陇在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项目中斩获全省最多的4341万元资金,这笔“真金白银”正转化为智能化养蚕设备、扩建的加工车间,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同时,先后引进奥特丝、语山农业等龙头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为县域蚕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政策托底之下,更多农户像欧秀珍一样,敢闯敢干成为产业主角。
提质:科技赋能链成环,好茧变出“全球货”
“以前50张蚕要20人管,现在5个人就够了,效率翻了4倍!”在布碧丝公司的智能化蚕房里,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峰指着运转的设备介绍。10余项发明专利加持的养蚕设备,正在改写传统养蚕“靠天吃饭”的模式。
科技的力量不止于养蚕环节。从蚕茧到华服,仪陇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全产业链。依托现代蚕桑科技创新中心和专家大院,签约入驻高级职称专家5人、中级职称15人,为农户提供手把手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
 
 
(布碧丝自动缫丝生产线)
3万平方米的精深加工厂区里,自动缫丝机高速运转,6A级生丝源源不断产出,60%直奔欧美市场。
在品牌方面,全县培育了“伏氏丝纺”“OTEX”等品牌6个,取得了“仪陇茧丝”地理标志商标。
在销售市场方面,形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国内主要销售蚕茧到绵阳、浙江等地;国际丝绸制品全部销往意大利、罗马尼亚等欧美国家。
在国际市场布局上,“仪陇茧丝”通过欧盟CERES、美国NOP双重认证,成功创建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024年全县蚕桑外贸出口额超3000万美元。
“2024年,我们出口生丝近37吨,销售额达5800万元,目前我们已带动145户农户参与养殖。”朱晓峰介绍,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联盟模式,公司有效联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切实让农户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截至2024年,仪陇全县共培育养蚕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41个、社会服务组织6个、业主大户400余家,“小蚕桑”撑起国际大市场。
共富:一园结出“五金果”,桑田变成“聚宝盆”
“今天刚卖了第10批蚕茧,卖成54元一斤,第11批次的蚕再有两三天也该结茧了,今年预计挣30多万!”蚕农欧秀珍的笑容里满是底气,此外,每年售卖桑枝、蚕沙可以额外增加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这位管理着两个大棚、92亩桑园的农户,不仅自己致富,更带动30余人就近就业。而欧秀珍的好日子,源于“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的创新机制。
 
 
(蚕农欧秀珍的大棚里,九龙山村工作人员正查看蚕的生长情况)
“企业统一建基地、育小蚕、做技术指导,农户返租蚕棚、分养大蚕,最低35元/公斤的保护价让蚕农吃下‘定心丸’。”铜鼓乡宣传委员、副乡长秦燕青告诉记者,通过“一园五金”(土地流转的租金、返包养蚕的酬金、套种作物的现金、集体入股的红金、入园务工的薪金)的模式,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村集体也在产业发展中收获满满。全乡桑园面积达万亩级规模,集中分布于龙家店、九龙山、旧县坝等村,主栽优质桑树品种“强桑1号”“农桑14号”,年发种量超3000张,鲜茧产量逾千吨,带动50余户专业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0万元。
同时,仪陇首创“6.9尺×2.1尺×1.8尺”的种植规格,在保证种植密度前提下,提升农机化率,发展行间套种、林下养殖等立体种养模式,53%以上的桑园搞起了立体种养,桑下套种的土豆、南瓜、红薯等有机农产品外销成都、上海等地。
此外,大寅镇用撂荒地发展粮桑复合种植1200余亩,不仅带来900余万元总收入,更让村集体经济纯收益达70余万元。
从传统养蚕的“面朝桑田背朝天”,到智能设备加持的“轻松管桑蚕”,每根丝线都承载着土地的馈赠与时代的机遇,“仪陇茧丝”正以品质叩响世界之门。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