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宜宾高县:科技兴蚕 山绿民富 五批蚕鲜茧收入6.4亿元
 

四川宜宾高县:科技兴蚕 山绿民富 五批蚕鲜茧收入6.4亿元

来源:高县融媒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10-24   |  阅读次数:46次

十月,秋意渐浓,宜宾市高县层层叠叠的桑园仍绿意盎然。

“目前,全县桑树良种率已达98%以上,小蚕共育面、蚕茧优质品率均已达95%以上;今年前五批蚕,蚕农茧款收入6.4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高县近年来深入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蚕业的艰辛付出。

良种良法 桑叶连年获丰收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全县现有桑园23.5万亩,蚕桑产业规模居四川省首位。

“过去,我们村的桑大多是‘四边桑’,管理粗放,桑叶产量低;蚕农养蚕规模普遍不大,效益不高。”说起种桑,高县新荣村刘莉感慨不已,“现在,全村近5000亩桑全是优质良桑,其中3000多亩还是高县第一个通过认证的‘有机桑园’呢!”

桑叶产量的多寡,直接影响蚕农养蚕规模。近年来,高县在稳定原有桑园规模基础上,引进优良桑树品种大力新发展“一步成园”桑园,并狠抓原有低产桑园改造,全面消除“四边桑”;与此同时,县、镇蚕技人员以院坝会、“田间课堂”等形式,在各蚕桑主产村加大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等管桑护桑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蚕农的生态意识和规范管护桑园的水平,全县桑叶连年获高产丰收,不仅为蚕农养蚕提供了充足的“口粮”,还逐渐出现了过剩现象。

“2024年,高县蚕农销售养蚕剩余鲜桑叶500万吨,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高县蚕桑站负责人说,该县针对蚕农鲜桑叶大量过剩这一现象,引进饲料生产企业入驻县内收购鲜桑叶,让蚕农过剩桑叶直接变为现金。截至目前,全县蚕农今年已销售鲜桑叶420万余吨,销售收入800余万元。

小蚕共育 蚕农养蚕底气足

蚕卵孵化和小蚕饲养,历来是广大蚕农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不少蚕农因此往往“输在了起跑线上”,对养蚕信心不足。

在高县人民村小蚕专业化共育工厂,温湿度控制系统、病虫害防治设备等一应俱全。“每批蚕育种800张左右,每年育蚕种近5000张。”工厂负责人李秀元说,过去多数蚕农自育小蚕全凭经验,蚕卵孵化率、小蚕成活率都低。现在共育室育小蚕,蚕卵孵化率、小蚕成活率均高达96%以上。

近年来,高县在全县13个镇的蚕桑主产区先后建起32个小蚕专业化共育工厂、386个村级标准化小蚕共育室,构建起“蚕技站+共育室+蚕桑专员+蚕农”的共育技术服务体系,以“专业共育+分户饲养”的模式,全面降低蚕农育蚕风险。

“小蚕共育”的推广,有效破解了传统养蚕普遍存在的“小蚕病害高发”难题,全县蚕农发展蚕桑产业底气十足。

“共育的小蚕,蚕头整齐、好养,蚕茧品相也好。”该村蚕农周瑞芬说,有了小蚕共育“撑腰”后,她不再为自己缺乏育蚕技术担惊受怕了,每批蚕都大胆养足量,茧款收入年年稳步增长。

科技加持 蚕茧量质双提升

“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现在养蚕,省心、省力、高效。”来复响石村小蚕共育户、养蚕大户杨元友说,他家仅凭共育小蚕和养蚕,每年收入20万元以上。

高县有蚕农3万余户10万余人,像杨元友这样养蚕年收入20万元的蚕桑产业大户比比皆是。

好桑养好蚕,好蚕结好茧。近年来,高县在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等系列养蚕科技的同时,全面推行“仪评测茧”,让仪器“开口”评定蚕茧优劣,并对蚕农的优质茧采取补贴返利、配套提供蚕用物资等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蚕农养好蚕、产好茧的生产积极性,全县蚕茧优品率连年攀升。

“纸板方格簇结的茧,茧形品相和解舒率均比传统草笼、篾笼结的茧高。”高县蕉村蚕茧站负责人康健说,优质茧价格比普通茧每公斤高10元左右。通过全面推行仪评收茧,蕉村镇广大蚕农尝到了“产好茧”的“甜头”,参加小蚕共育、使用纸板方格簇的积极性高涨。

有了系列养蚕科技的“加持”,高县蚕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蚕农蚕茧单产和质量持续实现“双增长”。今年前五批蚕,全县共发种25.1万张,产茧1193万公斤,蚕农出售鲜茧收入6.4亿元。高县蚕技相关人员将继续为蚕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奋力夺取全年蚕茧丰收。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